龙凤之国(21)

2025-10-09 评论

    制定理想的模式,并将一切强行纳入其中,只有这种积极的儒学才是杰出人物所选择的理想武器。武帝能支配封建国家的形式,且超越了王朝更替,面向未来长久维持下去,都是因为发挥了儒学的巨大威力。
    血气方刚的少年武帝,在登基第一年的建元元年十月,召集群臣,让众人举荐贤良、公正、直言、极谏的人士。
    从太子时代起,武帝就喜爱儒学,这在朝廷大臣中人人皆知。
    “今后是儒者的时代。”
    很快,就不断出现了迎合者。
    “申、商、韩非、苏秦等言论扰乱国政,钻研这种学问之辈,请准予罢免。”
    丞相这么上奏,其意为只能任用儒者。丞相已觉察出武帝这种心情。
    成为御史大夫的赵绾建议在城南修建“明堂”,即为孟子所称的“王者之堂”。在儒家的理想中,政治和礼乐中心被视为神圣的场所。他还推荐了自己的老师申培。
    申培受到最高礼遇,他从遥远的鲁(山东省)被召到国都长安。据《汉书》记载,使者带着“束帛加璧”的礼物,用“安车蒲轮”前去迎接,这是指用蒲叶裹着车轮,以减少颠簸的贵宾车。《史记·儒林列传》中也有关于“安车驷马”的记载,其意为由四匹马所驾辕的车,这与特制的专车没有多少区别。
    就这样,武帝打算着手进行新体制的准备。在他周围,开始形成有学者参与的新官僚集团。
    可在宫廷中,即使皇帝下旨意,也有令他无可奈何的人物,那就是皇帝的祖母窦太后。她把17岁的孙子当成孩子看待,她认为武帝热衷于新思想,是不能依靠的小毛孩——即使已登基,把一切交给他也是危险的。
    窦太后酷爱黄帝、老子之言。丈夫文帝在位时,她已双目失明,这使她变得更加固执。丈夫死后到了儿子景帝时代,窦太后强制家族成员阅读“黄老”。这没有什么理由,只是无论如何必须照办的一种狂热信徒心理。
    “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
    在《史记·外戚世家》中有以上记载。
    所谓“帝”是指儿子景帝,就连皇太子武帝也被强迫读黄老的书。武帝登基后不久,就想将儒学变为国政的基本方针,可见强迫所读的黄老学说没有对他产生多大影响,有人持这种看法。但分析一下武帝一生的言行,就会发现“黄老”竟意外地深深地影响了武帝。
    这是武帝具有的矛盾之一,同时也是中国人的矛盾。
    在武帝以前,宫廷中盛行“黄老”,儒学受到*潜伏下来。但在武帝以后,儒学变成为政者的学问,相反“黄老”却深入民间。关于中国人的生活,很多人认为表面上是孔孟之道,而基础则是老庄学说。这种说法似乎切中了实质,武帝本人就是这种矛盾的象征。
    刚登上宝座的武帝雄心勃勃,但环境却不允许年轻的皇帝自作主张,因为窦太后在幕后操纵着一切政治。
    作为“黄老”狂热信徒的窦太后,当然最讨厌儒学。
    在景帝时代,有一位名叫辕固生的博士官。有一天,窦太后将他叫来,问有关老子书中的问题。
    “老子此家人言耳。”
    辕固生这么回答。
    所谓家人是指没有官品,服杂役的下贱者,也可译成家庭奴隶。
    窦太后听后,怒发冲冠。
    第一,她为之倾倒的老子受到侮辱。
    第二,她本人也受到羞辱。
    窦太后是“家人”之女,她最初只是吕太后的一个使唤侍女。侍女没有自由,经常被新来的侍女更换,更换掉的侍女再赐给各地诸王。那时她被编入转让组,送给各地诸王的侍女每五人分为一组。她希望去老家清河附近的赵王之处,并将此事托付给管事的官吏,可那个管事人却忘了,结果她被编入去代王处的名单中。或者因贿赂太少,她也许被戏弄了。
    她痛哭流涕,不情愿地去了代王那里,因为她是没有自由的宫廷奴隶。
    然而,在代王那里等待她的却是幸运。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