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之国(36)

2025-10-09 评论

    最近,在我家狭窄的院子里经常有麻雀光顾,我一边望着那群麻雀一边若有所思地问自己:为何叫花鸟?首先得出了上述答案。少年时代,我曾在课堂上心不在焉地想过:为什么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而且连数学、生理学、气象学都纳入理科呢?而与“理”字有关系的只有物理和生理呀!心理学和伦理、论理等含有“理”字的学科,为什么没有被纳入理科呢?思考这类毫无意义的问题,并进行自问自答,要比课上无聊的内容更有趣一些,有时还会得到意外的收获。
    望着麻雀思考“花鸟”一词时,我想起在米罗杰安·米罗,西班牙画家。的作品中有很多鸟,即使在以“女”为题的雕刻中也只能看到鸟。在一瞬间我仿佛清楚地看到米罗的内心追求,这是人生幸运的时刻。

    ——写于“波士顿美术展”1978年在波士顿美术馆展览中,我最想欣赏的作品之一是石涛的《鬼子母天图》。
    在日本也有鬼子母神的信仰,这个名字一般人也熟知。鬼子母神原来是个吃婴儿的母夜叉,佛陀为了规劝她,将鬼子母的爱子摈迎罗藏起来,她悲伤至极,进行了大搜查。据传说,佛陀想让鬼子母体验一下孩子被吃后的母亲的心情。她幡然悔悟,从此以后改正恶习归复佛门,成为安产及婴儿的保护神。在佛教传说中,这也是极富故事性的内容,在中国很久以前就已成为绘画的题材。一方的恶鬼大规模地搜索摈迎罗,另一方的佛陀静观这种情景的神态。这种静与动、善与恶相对照的场面必须描绘出来,还要分别描绘出众多恶魔的个性,这就需要有出色的实际观察眼光和丰富的想象力。
    石涛浪迹天涯,前辈画家所画《鬼子母天图》,他一定在各地多次看到过。每当那时,好胜心极强的石涛在内心中一定涌动着“要是我就这么画”的一种批判精神吧。可以说这幅画是石涛在积累前人精华的基础上创作的。
    石涛于明代崇祯十年(1637)出生于广西桂林,清代康熙四十九年(1710)时去世。他出家的法名叫原济,俗名为朱若极,是明王朝宗室的一员,其父是曾被封为靖江王的朱亨嘉。
    在幼年时期,他作为宗室的一员不仅经历过明朝的灭亡,还在那场*中失去了父亲。南京沦陷后,由于失去了皇帝,他父亲自称监国(代理皇帝),后来被同为明王室的唐王手下的广西长官杀害。
    关于石涛出家一事,有一种说法认为他留有发辫且以清朝的臣民自居,这是一种没有气节的行为。不仅如此,他还不止一次受清朝皇帝的召见。出身于相同宗室的画家八大山人一生都保持反清的态度,石涛与他相比显得不清白。对石涛来说,杀死父亲的不是清朝,而是明朝的遗臣团体。石涛的心情可谓复杂,可以说他的人生就是一个故事。
    自身就是故事中人物的石涛,创作了这幅故事性浓厚的画。画中的人物部分和背景的山水,分别采用了明显不同的笔法,因此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作品。
    石涛最讨厌“习气”,即对传统无批判的模仿及因循守旧,因而后世的美术史学家将石涛分类到“个性派”画家中。可是这幅画中的人物,好像与北宋李龙眠的罗汉图中的人物相似。
    “如果说我的作品近似某个古人的话,那是对方近似我,而不是我模仿了他。”
    这是石涛著作中的一段话。

    人们说在处女作中包含着作家的一切。平山郁夫讲自己初次自由地拿起画笔创作的第一幅作品是《佛教传来》。这幅画描绘了玄奘三藏结束17年的钻研,从印度返回大唐途中进入西域绿洲的情景。在画面中,三藏好像被什么引导着,鸟儿在葱绿的树林中穿梭飞舞,鲜花盛开,充满喜悦的气氛。可在画面中,作为形态没被画出的部分,是用三藏所骑白马半扭头来暗示的。在进入绿洲之前,有寸草不生的沙漠,还有翻越大雪山的漫长旅途,其中当然还应有与炎热和酷暑、与饥饿和干渴的搏斗。
    这幅画给我的印象是暗示部分格外的强烈。作为同一生命中的组成部分,与白马丰满的胸脯相比,纤细的马蹄线条表现出终于到达绿洲的喜悦及历经艰难旅途的疲劳。
    平山氏上中学三年级时,在离原子弹爆炸中心地只有25公里处,广岛陆军供给厂受到原子射线的辐射,他在那里目睹了朋友们死亡。据说,他20岁到30岁之间受白血球减少和贫血等后遗症困扰,曾几次病倒。他曾想创作揭露原子弹爆炸的作品,可与佛教的邂逅使他转向美的世界的创作。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