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斯过来问我们是否喜欢他做的菜。他随便撕一张纸,坐下来算帐。“总共是这么多,”他把纸条推过来,650法郎出头。若是在伦敦,两个人吃一顿像样的午餐就要这价钱。一位朋友问他,可曾想过搬去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方,例如亚维依,甚至梅纳村?他摇摇头。“这里很好,我需要的东西这里都有。”他预期自己会待在这里,再烧上25年的菜。我们祝福自己身体健康,25年后仍能蹒跚前来,享受他的烹征手艺。
回家的路上,我们注意到,美食加上周日,让法国驾车人沉静下来。腹内充实,又值假日,他们闲闲散散,不打算横冲直撞。他们会在途中停车,走到树丛里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活动筋骨,甚至会对过往的车辆友善地点头招呼。
明天,他会再度拿出神风特攻队的精神,但今天是星期天,在普罗旺斯,人生是值得品味的
献血与美酒
本地广告业欣欣向荣。任何车辆,只要停留在市场附近超过五分钟,各种各样的传单便会一叠叠压在雨刷下——某处即将开幕、不可错过的大好机会、餐厅大特价、新奇花样推出等等,全是让人振奋的好消息。我们每次回到车上。都会收到这样的信息。
其中有一个消息说,卡维隆即将举行手风琴比赛,比赛中,还将穿插“可爱女郎的脱衣表演(出场12次)”,以取悦嘉宾。一家超级市场风风火火展开“猪肉周”活动,宣称猪身上每一个可食部分,都将以令人难于信服的超低价卖出。
有滚球比赛,有舞会、有自行车竞赛,有狗展。迪土科舞场聘专人主持节目。爆竹展,乐器演奏。一位法诺利夫人,说是会炼金,能透视,邀你参加法会,包你满意而归。夏娃姑娘形容自己香甜可口,正等着与你浪漫相会;露丝小姐说她透过电话,就能满足你所有的遥想——这项服务,露丝小姐神气地补充说,在马赛已遭禁止。
有一天,突然有了一张极不寻常的传单,索取的不是我们的钱,而是我们的血。
污脏的传单上叙述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他正准备到美国去动大手术,但在进入医院以前,他需要不断输血,才能保命。“急需大量鲜血,”传单上说。捐血站将于次日晨八时,在葛氏村(Gordes)的村公所设立。
八点半我们抵达时,村公所已经客满。十几张床沿墙摆放,躺满了人。从床上高吊的脚判断,各阶层的人都出动了:穿大凉鞋的是小店主,穿高跟鞋的是年轻女士;穿帆布短靴的是农夫,穿拖鞋的是他们的妻。年长的妇女一手抓菜篮,另一只手握紧、放松缓缓地压缩血液流入塑胶袋。一边输血,他们一边争论谁的血最浓。颜色最深、最有营养。
我们排队等候作血液检查。排在我们前面的是个矮胖的红鼻子老头,戴着破帽,穿着工作服。护士刺不穿他姆指的硬皮,他似乎觉得很有趣。
“要不要我找个杀猪的来?”他问。护士用力再刺一次。“妈的!”一滴圆鼓鼓的血出现了,护士迅速地导人试管,加上一些液体,上下猛摇。她的眼光从试管上抬起。带着不以为然的神色。
“你是怎么来的?”她问老头。
老头放下姆指,说“脚踏车,”“从安贝村(LesAnberts)一路骑过来。”护士吸吸鼻子。“你没跌倒可真奇怪,”她收回目光看着试管:“你喝醉了。”
“不可能,”老头说:“也许早餐喝的一点点酒让我的鼻头有点红,习惯了嘛。那算得上什么。再说,”他拿染血的大姆指在她的面前晃了晃:“加一点酒精,能让血球密度更高。”
护士不信他。她请这老人再去喝点东西——这次是喝咖啡,正午以前再回来。他咕味着,摇摇晃晃地走了。受伤的大姆指举在身前,像一面战旗。
我们刺过手指,证明清醒,被带到床位前。血管与血袋相连,我们按照程序握紧放松拳头。大厅里洋溢着谈笑之声,平常在街上擦肩而过,互不相识的陌生人,这时由于奉献精神的影响,忽然间成了好朋友。或许,大厅尽头酒吧台四周,气氛异常祥和融洽。
捐血大餐的故事
在英国,捐一袋血得到的报偿是一杯茶、一片饼干。可是在这儿,针管一取出,我们就给带到一张长桌旁,有义工在那儿服务。要来点儿什么?咖啡?巧克力?牛角面包?奶油蛋卷?火腿三明治?大蒜香肠?还是葡萄酒?多吃点!多喝点!补充那些失去的血!把肠胃填饱!年轻的男护士忙着拔酒瓶塞,穿白长袍的主任医师祝我们胃口大开。从吧台后面愈堆愈高的空酒瓶看来这场捐血运动不论在医疗上或社交上;都大获成功。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彼得·梅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