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王朝:奢华帝国的无奈(43)

2025-10-09 评论

    “河南故地已经收复了。”
    “听说,不久就要迁都汴京(开封)……”
    “不,那个地方已被蒙古人破坏殆尽,建盖新宫殿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
    “不管怎样,我们迟早会回到北方。其实,临安也是相当不错的城市啊!”
    临安就是杭州。南宋在金的压迫之下南迁,因此,杭州毕竟只是临时国都而已,人们心目中的国都仍是开封。皇帝临时驻在的地方叫作“行在”,地方上的方言说成“Kim-sai”。在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中出现以Kim-sai为名的大都市,指的当然是杭州。
    “不管怎样,我们先派遣谒陵使(以参拜并且祭祀先皇陵墓为目的使者)吧!”南宋理宗道。祭祀祖先陵墓之事荒废一百多年了。
    “现在既然已经收复失地,我们当然有这个自由。”这是每一个人的想法。
    然而蒙古虽然向南宋要求援兵和军粮,却不曾答允要把河南之地还给南宋。这只是南宋一厢情愿的想法。
    “派遣谒陵使后,以恢复旧国土为目的,必须派出军队。关于这一点,应该如何与蒙古进行交涉呢?”理宗如此垂询大臣们。
    “与蒙古进行交涉”宰相郑清之以不解表情回答,“在我国的国土之内派兵,为什么需要与人交涉呢?我们应该有这个自由。和蒙古交涉,反而会使他们得寸进尺的,因为他们是野蛮人。”
    “要使他们不敢得寸进尺,我们应该派出大军。”赵范接着说道。
    赵范反对与蒙古结盟之事已如前述。他的弟弟赵葵也表示意见道:“蒙古人有弱肉强食的蛮风。既然要出兵,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动员大军。”
    朱扬祖和林拓两人被任命为谒陵使,即日启程。北上军由于准备动员大军,所以在编制上需要一段时日。
    派遣大军至北方——做这个主张的是赵范这些反对与蒙古结盟的人。赞成与蒙古结盟的史嵩之则反对如此匆促出兵。
    “我们是以同盟军形式攻打蔡州的,理应先取得对方的同意。收复故地,这也需要经过交涉吧!”
    “我们在自己的领土内派遣国军,为什么需要和别人交涉呢?”赵范、赵葵兄弟异口同声地主张不需要与蒙古交涉。
    “说是要收复开封,实际上攻打金军、攻陷开封的却是蒙古军。洛阳的情形也一样。不先取得对方的谅解,以后会成为问题的。”史嵩之强调的是必须经过交涉才可以出兵。
    “我们实际上以两万兵和三十万石粮食支援与金军打仗。蒙古军因这批粮食而没有饿死,凭这一点他们就应该感谢我国呀!他们有什么权利干涉我国收复故地?”赵范以此对史嵩之反驳。
    “何况蒙古已经主动退兵,把开封交给金国降将管理。”赵葵更以此补充哥哥的反对言论。金国降将乃指崔立这个人物而言。崔立在开封被蒙古军包围时发动政变,杀死开封留守首脑归降蒙古,但原本就声名狼藉的这个人,毫不容情地杀死了所有反对自己的人。这类情报早已传到南宋。
    “这个叫作崔立的人,一点人望都没有。我军抵达时,一定没有人会给他协助。因此,我们获得胜利以及收复国都是毫无疑义之事。坐失这个机会,可以说是不忠之举。”赵葵出此重话之后,史嵩之只有沉默一途。依据宋朝理学的观念,“不忠”指的是“不是人”。
    据说,南宋动员的北上军兵力有二十万之多。开封在毫不费力的情形之下收复。这是无血入城。由于崔立毫无人望,在得到南宋军北上的情报后,人们就发动叛乱,崔立因而被杀。杀死崔立的李伯渊归降南宋军,所以形式上成为无血入城。第一个进入开封的是南宋全子才所率领的军队。
    全子才进入开封城后,才知道当初蒙古军攻打这一带时的情形。知道蒙古军发布“抵抗者全杀”的铁则时,他实在不敢轻举妄动。
    洛阳就在附近,而蒙古军同样攻陷洛阳后,如风一般地逸去。如果现在攻打洛阳,等于侵占蒙古的地盘,似乎很有可能因此遭受严厉报复。
    “且静观其变,因为不知道蒙古的态度如何。”顺利进入开封的全子才,决定静观情势一段时间。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