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一发(38)

2025-10-09 评论

    因此他改名为坚如。
    史坚如体弱多病,但活动范围却很广。当时在广州的东亚同文会会长高桥谦曾劝他赴日本。日本有中国革命党的领袖,他也有意前往,他先结识了香港革命党人陈少白,接着又赴上海结交毕永年和湖南的会党人士。
    原本之后就要去到一向挂怀的日本,但在此之前史坚如经由陈少白和杨衢云的介绍而成为兴中会的会员。因此孙文从陈少白等同志处听过他的事,也对他知之甚详。
    史坚如是广东番禺县人。县是中国最小的行政单位,可说番禺与南海两县合起来就是广州市。虽是广州子弟,但他也不能算是纯粹的广州子弟。史家原出身浙江绍兴,坚如的曾祖父属于人称“绍兴爷”的著名集团。
    “天下事得问绍兴爷。”
    这是中国的一句俗谚。
    绍兴是名酒产地,土地丰饶,中举人数亦多,但此地出身的英才不喜以出仕作为晋身之阶。因当官虽可出人头地,但一旦遭贬谪受处罚,则又得出入人间地狱,所以倒不如选择另一条较轻松的道路。
    此道即是当大官的幕僚。那是秘书职,长久以来世人普遍认为大官的幕僚以绍兴出身者为首选。就连手头不便的大臣也只需求助绍兴出身的幕僚即可,此幕僚必定会有富裕的友人可提供财务咨询。
    清廷以几位军机大臣最具威权,等同于行政首长的部院大臣次之。然而,实际上掌军权者为地方总督或巡抚,他们以实力人士的身份横行于世。
    各个首长之下多有绍兴出身的幕僚,他们广搜各方情报并加上自己的知识传达给上级。这些人多半家世富有,不至于贪得无厌。因其背后到底有何势力当靠山无人知晓,光凭绍兴出身的招牌便足让外人心生警戒。
    史坚如一族在其曾祖父当幕僚的时期来到广东并落籍此地,其后当然会有通婚之类的事情发生。举例而言,周恩来也是江苏省淮安县出身,但究其祖籍则是绍兴。史坚如留有二十岁时的照片,容貌酷似周恩来,一时之间蔚为话题。
    史坚如在东京见到了孙文,两人对谈天下事。年轻的史坚如对这个领袖甚为倾心。
    史坚如意图炸死总督的事件留下一个谜团。即他在广州起事原是一种欺敌战术,目的在掩护孙文等人从惠州进兵福建的行动。
    然而,惠州起义遭到取消,直接的理由是弹药不足,其实最大的挫折还是未能获得日本的支持。儿玉源太郎对孙文的支援因政变(伊藤首相的登场)而转为毫无实现的可能。
    ——难期外援。
    接获孙文这一愤慨的电报后,郑士良便下命解散全部军队。时值十月二十二日。
    郑士良应该会用电报将惠州起义中止一事通知欺敌作战的相关人员。但为何在六天之后史坚如又强行作战呢?
    年轻的史坚如一定是认为,好容易才挖好坑道,即使已经失去欺敌作战的意义,也要进行一场爆破。的确,此一事件产生了令清朝当局胆战心寒的效果。
    史坚如被称为是继陆皓东之后的第二健将,其实非仅史坚如,唐才常也应该被列入才对。
    唐才常出身湖南,与年长他二岁的谭嗣同是总角之交的好友。谭被康有为召唤至北京后,有感于同志太少,故拍电报催促待在湖南长沙的唐才常上京。唐欣然动身,但在抵汉口时便获悉维新失败以及谭嗣同等人遭处决的消息。
    千古非常奇变起,
    拔刀誓斩佞臣头。
    这是唐才常所作诗中的两句。
    返回湖南后,他收拾身边事,然后从上海绕经香港、东南亚而去到日本。在日本他与犬养毅见了面。
    之后他便不时赴东南亚。在新加坡与康有为见面时,唐才常建议道:
    “孙文最近力量增加不少。何不考虑与兴中会合作?”
    “有许多人提出同一建议,我的回答只有一个。难道你不曾听说过?”
    康有为所言仅仅如此。
    虽对孙文的思想产生共鸣,但唐才常却未能离开康有为。
    “哈哈哈,又是帝傅那一套说辞吗?士大夫终究还是抛不开头衔。”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