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一发(65)

2025-10-09 评论

    翌日即十月十二日,晏起食用早餐,手持叉子,无意中瞥见刚买来的报纸,一行斗大标题映入眼帘:
    ——武昌为革命军占领。
    他从容地将叉子放回原位,用两手拿起报纸。
    十月十日——这天称为双十节,是中华民国的国庆节,因此次起义创立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
    当然孙文读的是英文报纸,武昌起义之事已广受举世报道。例如日本的报纸发自汉口的报道所加标题曰“堂堂叛军”,记载如下:
    在武昌之日本人今(十一日)全体撤离,均平安,依其言,武昌之叛乱由各学堂学生掀起,警察亦加入,但该叛军堂堂正正未加秋毫危害于人民,从九日夜晚至十日,武昌城内未加入叛军之官兵已是死尸累累,最危险之时当是十一日傍晚,武昌百姓人人自危,乃因避难军舰内之瑞总督于十一日夜晚计划从军舰上炮击武昌城,又当地日本人居留地于十一日夜晚召开民会,组成义勇军,拟着手防卫居留地。(《东京朝日新闻》)
    孙文在丹佛所看的美国报纸大概也是报道几乎相近的内容吧。
    孙文原本预计为进行游说与募款还得继续巡回美国各地,但一读到武昌举兵的报道,便骤然改变了计划。
    他考虑要将革命的现场交托给国内同志,好容易才来到外国,自己应该在外交方面活动俾利中国。
    依孙文的看法,全世界主要国家当中,同情中国革命的有美国与法国,反对革命的有德国与俄国,日本则是民间寄以同情,但政府反对。英国则是民间寄以同情,政府立场“未定”。
    由此,孙文判断革命外交的主要工作应置于英国,所以决定中止游说美国而改赴英国。
    他在丹佛会见了密斯脱杨,获得经由圣路易斯赴芝加哥的行程建议。
    “一路上请小心!”
    杨夫人笑道。
    “芝加哥那伙人较沉不住气。你去了之后,刚好是个机会,说不定会提前庆祝呢!”
    杨拍拍孙文的肩膀。
    “我也受过他们相当多的关照。”
    孙文连点了数次头。
    “唐人莫不欣喜从我们当中出现了一位举世知名的人物。孙逸仙也好,李鸿章也好,都是一样。在纽约,欢迎你的人跟欢迎李鸿章的根本是同一批人。”
    杨说完这话便笑了。
    十月十五日,在芝加哥举行一场“预祝”新的“中华民国”成立的大会,孙文出席了。
    翌日的报纸报道着革命军已经占领距武昌之东约七十公里的黄州。
    “不就是苏东坡待过的地方吗?”
    苏轼(一○三六至一一○一)曾遭左迁至黄州约五年之久,因此自号“东坡”。凡对书法有兴趣的人莫不曾临摹过他的墨宝“黄州寒食诗”。
    孙文也曾听人建议而动心过,但终未有机会临摹。
    ——等革命成功后再说吧!
    凡被问到兴趣方面之事,他总是如此回答。
    孙文从芝加哥转赴纽约,再从该地赴英国。孙文的英国之行包含有几个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求四国(英、美、法、德)借款团停止借款。因为他担心,在财政上已露出破绽的清朝会因以铁道担保向四国借款团借得巨款而打了一剂强心针。
    “希望尽可能让现今的政权安眠。勿让人民承受过多的负担。”
    孙文说道。
    虽不认为清朝还有什么惊人力量,但总希望政权的新旧交替能尽可能平顺进行。
    在伦敦,他拜访了借款团的银行家,得知只有外务大臣有权停止借款。于是他向英国政府提出三项请求。
    一、停止对大清国政府的一切借款。
    二、请制止日本政府对大清国政府的援助。
    三、取消英国各属地对孙文的驱逐令。
    其中第二项是请求“制止”日本对大清国的支持。日本并不在四国借款团之内,之所以对英国提出如此请求,只因希望能扩张国际援助拒绝网。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