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一发(66)

2025-10-09 评论

    日英之间有同盟之约,孙文认为由英国向日本提出请求较易见效。
    日本民间对中国革命抱持友好态度,但政府则未必如此。从政体问题来看,日本希望同是帝制的大清国当邻国,若邻国是个经由革命而诞生的共和国,则彼此之间可能较易产生紧张关系。
    另从国家利益来看,邻国若是弱国,当然较令人觉得安心。现今的邻国正处于立宪君主(保皇)派与革命派之争。日本的真心话是欢迎一如往昔的保守帝制,但那已是落伍的想法。如今至少也希望邻国能以日本为借镜而成为立宪君主国。
    孙文知道自己的“革命派”路线未必会让日本怀着好感。
    孙文经常感谢宫崎滔天这类的民间支持者,但就国家而言,日本却可能成为革命中国的敌人。
    在此次旅途中,孙文闻知宫崎滔天身体不适。消息来源是在加拿大的联络人冯自由,此人是冯镜如之子,孙文第一次起义失败亡命之际,在横滨曾受到冯镜如庇护。冯自由在加入兴中会的成员中年纪最轻(年仅十四岁),后来就读于早稻田。
    ——经济状况好像也不佳,日子过得相当清苦。
    冯自由说道。
    ——这样可不行!
    孙文担心这位盟友。
    他自己在槟城的妻子染病,子女的学费亦告急,只得向住在吉隆坡的党的经理邓泽如交涉,希望能稍微调高原本每个月一百元的生活费。
    即使自己如此拮据,却见不得盟友宫崎滔天陷入困境。孙文写了一封信给滔天,提及自己设法凑了一百日元相赠,请其至横滨的华侨永新祥商店向林清泉君领取。该函的日期为阳历四月一日,正值阴历三月二十九日起义之前不久。
    在英国,能再见到恩师兼救命恩人的康德黎博士自是人生一乐。孙文去到康德黎家,相识的女仆出来迎接,边微笑边说道:
    “刚好有一封你的电报送达。上头全是些数字。”
    那是一封来自中国的电报,收信人仅写着:
    ——
    伦敦的电报局大概也不晓得要送给谁才好。既然是中国人,那就送到了公使馆。
    公使馆似乎也感到困扰,之前也曾发生过,于是将电报就近送到康德黎博士的住所。
    康德黎不在家,康德黎夫人不知是否该收下。
    ——我不知是否该收下。我先生不在家,说不定稍后会退回电报呢!
    她事先说明有可能会拒收而退回电报。
    也不知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既然是电报,当然是急件。孙文打电报时,总是先用汉文写下电文,再翻阅那红色封皮的笔记本,将之改成数字。
    康德黎家中的一隅放置着孙文寄放的行李。那本红色封皮的笔记本就和几本书摆在一起。
    想必是急件,孙文肯定会取出红色封皮的笔记本,立即将那些数字译成汉字。康德黎夫人想自己先行译出电文,以便节省孙文的时间,但她不会读汉文,只约略能看懂,并用歪歪斜斜的字迹照抄下来。
    电文内容不长,康德黎夫人便用此法抄译下来。
    虽不懂其意,但之前也曾发生过,她猜想可能是以救孙文为使命的某个人所拍发。
    隔了两个钟头,孙文偕康德黎返家。康氏家人和孙文间存在一种默契,即不谈论革命话题或隐私之事。因此,对电报内容康氏夫妻未开口发问。
    “哦,这电报送来时就已经译成汉字了吗?”
    孙文边微笑着边问道。
    康氏夫妻从刚才起就关心电报之事,一直观察着孙文的表情,见他展颜一笑,两人才如释重负。
    “是我!虽不知其意,但一个字一个字照着抄下来。”
    康德黎夫人答道。
    “这字写得很漂亮!要说这是出自第一次写汉字之人的手,大概没有人会相信。”
    孙文夸奖道。
    “是秘密消息吗?”
    康德黎夫人忍不住问道。
    “不!”孙文摇摇头——“是推荐我担任共和国总统的通知。”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