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一向宁静的烟雨楼,竟然成了文武大臣交驰往来的临时朝议厅!
众臣奏请:擒贼先擒王!若欲平天下,必先杀李密。请陛下集中所有兵力,全力歼灭李密妖逆。
陛下诏命内史传旨:以大将军薛世雄为讨捕总指挥,诏命薛世雄亲率三万大军,并速调各地精兵联合组成讨伐大军,以几路并发,紧急开往洛阳,以救东京之急……
自大隋陛下诏命大将军薛世雄率数万大军一路北上救援东京之急的进军途中,半道之上遭遇夏王窦建德的主力,两军激战,薛世雄三万大军全军覆没,薛将军本人壮烈殉国的惊耗传入江都,隋帝杨广直着眼,半晌不作一声,末了竟一头栽倒在地……
大业十三年秋,杨广再次诏命调集援军北上——王世充奉诏率两万大军北上后,与大隋各路军会师,十万兵力齐聚于洛水,与李密的主力展开了激战。隋军士气高涨,初战告捷,斩杀李密大将柴孝和……
初战告捷后,王世充便频频接到东京留守越王杨侗发来的连番告急:洛阳城内粮食已经尽绝,百姓官吏从采树皮树叶,到捣磨糠秸充饥……
王世充遥想受诏领命、率部北上之前,大隋陛下杨广亲率文武百官前往送行。当着百官的面,握着他的手,嘱托他莫负重望,早日报捷江都……
王世充眼含热泪,再三叩拜,决计不负圣望,平定叛乱。见到洛阳的告急,为安抚人心,王世充一面继续率军与李密决战,一面急命得力臂膀——侄子王仁则亲自调集救急粮……
不想,只因各方交纳运输皇粮的通道全被反兵阻断,东京附近的几处粮仓俱被李密攻克抢掠,王仁则八方搜罗,也没能找出大批的粮食来。
眼见日子一天天过去,王仁则不仅没有弄到救济帝京官民的粮食,末了,竟连王世充驻扎于洛阳城外的数万兵马的粮草也开始难以续继了……
粮荒,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王世充大军主力的生存。他再次急命王仁则:无论如何也要筹到一批军粮,以解燃眉之急!
然而,连着多年的马荒马乱,丁壮百姓十之四五或被朝廷征兵,或甘心投奔李密麾下,田地十之三四已荒芜,民间百姓哪里还有隔年的余粮?王仁则的部下闯入民宅,一家一户翻箱倒柜抢走的三升两斛的杂粮谷糠,哪里济用?
王仁则仿如热锅上的蚂蚁,却无计可施。不想,他派出去四下打探搜寻粮食的探子,终于获得一个令人惊喜的消息:嵩山少林寺应该藏有大批余粮!
他大略算了个账——少林寺原就有几千亩的土地。自从开皇初年,隋文帝杨坚又赐予他们寺院柏谷坞一带万亩的膏腴良田,寺里不过千人的和尚,年年怎么得吃光、用得完?
眼下,少林寺至少应有储粮二三百万斤!国家有难,他们存着粮食,总不能见死不救吧?
王仁则即刻奏报王世充,请东京留守、越王杨侗以朝廷的名义向少林寺征借军粮三十万。
善护和志操接到盖有大隋东京留守越王杨侗的印鉴,求少林寺暂借军粮三十万的亲笔信后,即刻与众位执事僧紧急商议起来。
慧玚率先反对:"军粮供及是个无底洞,供养佛徒居士和赈济荒民的善粮,怎么能养得住数万大军?不能借!说是借,那也是有借无还!"
昙宗道:"济危扶困虽说是佛寺本份,然而,怕的是,烧香引鬼,此番借了,还会有下次……"
普胜道:"大隋昏君执意南巡,以致天下动荡,百姓不安。救济百姓我赞成,帮助军兵我反对。"
上座善护劝说众僧:"佛徒以慈悲为怀,岂能见死不救?何况,王世充是陛下从江都派来讨伐叛军李密的。这僧粮,借多借少可以商量,却不能一点不借。"
志操道:"师叔言之有理。不过,因连着多年兵荒马乱,田园荒芜,百姓流离,再加上这两年非旱即涝的,寺里又几番减免佃农田租,今年夏季收回的佃租竟是往年的二三成。而往年所存的余粮,又因连着补贴这几年的歉收,还有济助灾民等,寺里也没有多少节余了。至于多少合适,诸位师弟议议吧。"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芦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