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评传,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写袁崇焕,对于明末的历史,作了极详实的叙述,也写出了一个历史上英雄人物,因为性格而铸成的悲剧的那种悲壮而无可奈何的境况,令人阅后沧然。
这篇文字中,对于群众的盲目性,虽然没有什么严重的字眼加以谴责,但是非议之意,跃然纸上。
《袁崇焕评传》是一篇极有价值的论文,而且可读性极高,近世堪与比拟的相类文字,只有柏杨的《中国人史网》而已。
《鸳鸯刀》是金庸的另一短篇,情形和《白马啸西风》相类,在《鸳鸯刀》中,出色的是四个喜剧人物:太岳四侠。四个武功低微的小人物。
这是金庸小说中第一次出现这样的喜剧性质的人物,虽然在《鸳鸯刀》中,一样未得到发挥,但已经奠定了一个基础。在以后的作品中,这类人物不断出现。当然大有变化,有武功高强而浑沌未开(《笑傲江湖》中的“桃谷六仙”),有的深谋远虑而喜剧性至强(《倚天屠龙记》中的朱长龄),等等。
武功低微,一样可以成为武侠小说的主角,这一个意念的形成,极其重要。基于这一个意念,金庸才有了《鹿鼎记》中的韦小宝。《鹿鼎记》是金庸作品中最好的一部小说。
《鸳鸯刀》在金庸作品中,排第十三位。
《倚天屠龙记》的主角是“明教”
金庸在《倚天》的著作上,有了新的突破,明教人物众多,一个一个介绍出场,直到六大派围攻光明顶,才总其成,其间过程繁复,头绪万千,但是一点点写出来,一个个出场,有条不紊,组织结构之佳,在任何小说中,皆属罕见。能看到这样,已经是空前绝后了,但金庸还不心足,像是有意在考验自己的创作能力,将一个重要人物,明教的光明右使,留在最后出场,石破天惊,叫读者不禁这样想:金庸的创作才能,究竟有没有尽头?《倚天》中的明教,比《书剑恩仇录》中的红花会,高出不知凡几,是金庸创作的又一高峰,因为在写成功明教的同时,他写成功了张无忌。形成了群戏中有个体、个体和群戏结合的最佳范例。
从《倚天》开始,金庸武侠小说的想像力更丰富,丰富的想像力,像大海中的巨浪一样,汹涌澎湃而来,一个巨浪接一个巨浪。这种想象力趋向丰富、大胆的结果,才孕育了他下一部浩淼不可方物的巨著《天龙八部》。
《倚天》是金庸作品更趋向浪漫、趋向超凡不羁的转捩之作,这可以从金庸作品在《倚天》之后又奔向另一高峰得到证明。
《倚天》写明教前任教主阳顶天,全是暗峰,写阳顶天的夫人,更是暗笔之中,另有曲笔,著墨不多,但阳夫人的委婉凄苦,已令人心向下沉,各位读友千万请注意这位阳夫人。
《倚天》主题曲的明教经文:焚我残躯,熊熊圣火。
生亦何欢,死亦何夺?为善除恶,能光明教,喜乐悲愁,皆归尘土。
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在光明顶,要消灭明教的武当大侠,听了之后,不禁感叹:“……他们不念自己身死,却在怜悯众人,那实在是大仁大勇的胸襟啊!”
这是全书的主旨,金庸通过了《倚天》,将这个主旨表现得极透彻。
《倚天》最无可奈何的是结局。大仁大勇的胸襟,落在朱元璋这样的野心家手中,就像魔术师有了道具一样,喝一声:“变!”就变成个权术的基础。金庸无法改变这种事实,只好让张无忌去替赵明(敏)画眉。大仁大勇的胸襟,敌不过奸诈权术,真是造化弄人,莫可如何。
《倚天》中有一大段朱长龄为了要得到屠龙刀,不惜毁弃全家的情节。论小说情节是中,之为达到某一目的而进行的深谋远虑的阴谋,可称无出其右。
这一大段情节,看得人气喘不过来,隐隐约约,觉得那是一个阴谋,但是却又不敢相信世上会有这样的阴谋!读者尚且如此,何况是入世不深的张无忌,自然非中计不可!
朱长龄的大阴谋终于暴露,是张无忌无意之中听到了朱长龄父女之间的对话,所以起疑。这样的安排,和朱长龄苦心设计的阴谋对比,是一个败笔。金庸既然安排了这样天衣无缝的一个大阴谋,应该更安排极其巧妙的破绽,让张无忌去揭露。偷听谈话而导致阴谋败露,是浪费了这个阴谋的设计,可惜,可惜。(未完待续)倚天屠龙记(续)殷素素自杀之际,在张无忌的耳际讲了几句话:“孩子,你大了之后,要提防女人骗你,越是好看的女人,越会骗人。”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