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34)

2025-10-10 评论

即将到北京参加重要会议啦,敢于与某名人进行学术论争啦,名字已经进入某个关键人物的玻璃台板底下啦,全中国进入同一领域的包括他只有十个人啦,如此等等。

此时的吹,已升格为骗。

在这一过程中,又有一些女孩子迷途知返。只有最老实又略带一点精神偏执的女孩子,死心塌地,继续追随。

为此,我作为老师一辈,实在忍不住要对着这些可怜的女孩子骂上几句——

这样的男人因你们而存在。他们在你们面前作狡作态,作威作福,但说到底,他们是你们培养的。因你们的天真,因你们的虚荣,因你们的善良,因你们的愚昧。

据说,我在法律杂志上的谈话和这篇文章发表后,在法律界产生不小的影响,甚至促使了对那三个女孩子的改判。

我现在抄录这篇文章,已经不想谈法律,不想谈性别,不想谈上海,也不想谈男女青年的恋爱,只想谈其中所渗透的“伪君子”因素。我当时因为仍然秉持着教师的立场,还是把事情看轻了。其实,那几个男人,就是“风度伪君子”的典型。

“风度伪君子”的劣迹,并不仅仅表现在恋爱上面。

我们现在见到的“风度伪君子”,从浅里说,不管什么年龄,大多有整齐的衣着、妥帖的发型、浑厚的嗓音、谦恭的举止。从深里说,他们会经常美言对手,调侃自己,承担责任,笑脸相迎,全是君子做派。但是,终于有一天会被发现,他们是诽谤事件的推手,落井下石的小人,以及大大小小很多纠葛的起点,上上下下大量流言的源头。

当然,未被发现的更多,发现了未被追究的更多。

与其他“伪君子”相比,“风度伪君子”一旦被揭穿,特别能让人产生一种感官上的厌恶。但是,厌恶归厌恶,我们不能由此排斥风度。这就像,不能因为“文化伪君子”的存在而排斥文化,不能因为“道义伪君子”的存在而排斥道义。

君子的风度仍然至关重要,但必须由一系列“君子之道(34)”自然生发出来,由深厚的道德人格逐渐外化而来。生发和外化,也可以有各种个性化的设计。设计得过分一点也不要紧,这儿正用得上“君子和而不同”这句话。

过分不是伪,不同不是伪。当很多真正的君子都展现得更有风度,打扮得更加漂亮,那些风度之伪也就减少了招摇的空间。

我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在各种“伪君子”中,还有一种类型,名声很臭,后果很坏,但究其实,个人动机并非巨恶。这就特别需要拿出来说一说。倒不是为他们开脱,而是借这样的事例提醒君子,一个原先不坏的人,容易在何处涉伪。

很可能从一个心理缺口出发,步步走向虚假,难于后退;也可能从一个精神弱点开始,渐渐戴上“伪”帽,不得解脱。

很多年前读到有关江西一个假科学家的报道,就觉得那个已经臭名昭著的当事人,多半不是恶人。他在案发期间算得上“伪君子”了,但成色只有七成。

仍然是因为找到了我的另一篇旧文《膨胀的雪球》,因此,仍然不妨抄录。

本文要讲的事件发生在江西某地,一个简陋小厂的热处理班长,成了“诺贝尔奖的候选人”!消息刊于报纸,人们虽然兴奋却没有太大的惊讶,因为这位热处理班长早已是位“科技明星”,曾受中国科学院邀请参加在美国召开的国际材料学术会议,在会上舌战外国专家、荣获金质奖章、拒绝高薪聘请。这一些都在报刊和演讲会上宣传过,而且他确实也已因此而荣升为市科委副主任和政协委员。

一天,一位技术人员在市总工会门口的宣传栏前停步观看这位科技明星的先进事迹展览,看见照片上获国际材料学术会议金质奖的那篇论文的英文标题虽然很小却还能辨认,定睛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居然是Nanhai county:the road towards prosperity——一个有关我国南海地区发展的报道,由此提出了质疑。凡假事只要遭到任何一个细节的质疑,就好像冰河裂开了第一道口子,接下去再也无法收拾了。经层层调查,最后的结果是,一切全是假的,于是,“科技明星”所任职务也随之全部撤销,他立即成为新闻媒体的众矢之的。

骂他骗子已经没有太大意思,这件事值得玩味的是一个巨大谎言的构建过程。

我注意到,最要命的就是那个起点。那年,此人由于没有文凭不能参加职称考核,得知只要有像样的论文就可以破格,一气之下便谎称自己的论文将在国际会议上宣读,还说有中国科学院的通知。这是一个有点玩笑性质的谎言,但一旦开头就收不住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余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