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72)

2025-10-10 评论

废墟表现出固执,活像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废墟昭示着沧桑,埋下了一个民族蹒跚的脚步。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话语极少,气氛极重,使你不能不动容。

废墟有一种苍凉的形式美,把拔离大地的美转化为归附大地的美。再过多少年,它或许还会化为泥土,完全融入大地。将融未融的阶段,便是废墟。

大地母亲微笑着怂恿过儿子们的创造,又颤抖着收纳了这种创造。母亲怕儿子们过于劳累,怕世界上过于拥塞。看到过秋天的飘飘黄叶吗?母亲怕它们冷,收入了宽大的怀抱。

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

只有在现代的热闹中,废墟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的沉思中,废墟才能上升为哲学。

因此,古代的废墟,实在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现代构建。

现代,不仅仅是一截时间。现代是宽容,现代是气度,现代是辽阔,现代是浩瀚。

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

然而,我们现在似乎发现了越来越多更惊人的废墟,一次次颠覆着传统的历史常识和人类观念。

例如,考古学家在非洲加蓬的一个铀矿废墟中,发现了一个二十亿年前的“核反应堆”,而且证明它运转的时间延续了五十万年之久。既然有了这个发现,那么,美国考古学家在砂岩和化石上发现两亿年前人类的脚印就不奇怪了,对于巴格达古墓中发现的两千年前的化学电池,更不再惊讶……

这样的废墟,不能不使我们对自己的生存伦理也产生了怀疑。

人类承受不住过于宏观的怀疑。因此,只能回到常识,谈论我们已知的短暂的历史。从此,对废墟,只敢偷眼观看,快步绕过。

·主体八卷·

第一卷 《中国文脉》

这是几十年来第一部以审美品级为标准的中国宏观文学史。出版后曾获联合国邀请在纽约联合国大厦隆重开讲,同时在纽约大学讲授,被美国资深翻译专家汪班先生评论为“平生所见最独立、最简洁、最有魅力的中国文学通史”。

如果说,《中国文脉》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时间力量,那么,《山河之书》则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空间力量。作者以二十余年的亲自踏访,唤醒了广大读者对一系列最重要文化古迹的当代认知。所写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著作,发行量在一千万册以上,相继在全国点燃了晋商文化热、清宫文化热、藏书文化热、敦煌文化热、都江堰文化热、书院文化热,并创建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体。本书就是对那些著作的精选、提升和增补。

作者在完成对中华文明的时间梳理和空间梳理后,又投入了对世界上其他重大文明故地的对比性考察,此书为考察日记。由于整个过程需要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世界上最恐怖地区,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关注,世界上有十一家报纸曾经同步刊载这份日记。直到今天,作者仍是全球知名人文学者中完成这一考察的唯一人。本书最后在尼泊尔山谷对各大文明的总结思考,非亲临者不能为。

如果说《千年一叹》让中华文明在与其他古文明的对比中显现出了一系列优点,那么,《行者无疆》则让中华文明在与欧洲文明的对比中显现出了一系列弱点。作者为写作此书考察了欧洲九十六座城市,全书最后的总结,是对中华文明的深切自省。据有关部门统计,本书由于独特的吸引力,已成为近十年来中国旅行者游历欧洲时携带最多的一本书。

这是作者在系统考察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之后对文化的综合思索。其中在联合国世界文明大会上的主题演讲,在联合国发布世界文化报告仪式上的主题演讲,以及在境外获授荣誉博士仪式上的长篇演讲,都在国际学术界产生过重大影响。但本书更大的篇幅,则描述了一批以自身人格来阐释文化的当代杰出人物,例如谢晋、巴金、黄佐临、章培恒以及台湾的星云大师、林怀民、白先勇、余光中等。这些文章发表后,在读者中产生过强烈的情感效应。

本书进一步把《何谓文化》的整体课题延伸到中华文化的核心课题上。文化人类学认为,一切重大文化的核心机密是集体人格;而本书作者则进而认为,中华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之道(72)。本书缕析了儒、道两家在君子之道(72)上的九项要点和四大难题,作为打开中华文化核心机密的钥匙。同时,阐述了作者本人在佛学上的修行感悟。此外,作者围绕着人生问题还提供了一系列国际视角。此书的部分内容,曾在美国华盛顿国会图书馆演讲。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余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