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我要去大连参加另外一个活动,如果我从飞机场起飞不是飞往大连,而是飞往东南方向,飞1190公里,降落在杭州;再从杭州机场往富春江方向开40公里,你会遇到一个很大的村庄,那就是我的家乡。我出生在那个村庄,叫蒋家村。那真是一个大村庄,解放前是一个镇,解放后因为政权改变了,重新划分行政区域,成了一个村,现在它有8000多人,我小时候有5000多人,我的父母和17岁之前的我就生活在那儿:一个庞大的乡村,有山有水,有古老的传说和历史。
我刚才说文学对我很重要,可对我父母来说可能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我的父母亲都是农民,虽然粗识文字,但绝对看不完一张报纸,更不要说看书,看文学作品。我父母现在身体不太好,尤其是我父亲,得了老年痴呆症,因此这两年我经常回家,每到周末只要我在杭州我都会回去看看他们。经常跟他们在一起,有时我不禁会问自己:被我视为生命的文学对他们有意义吗?我得到的结论是否定的。如果你去问他们,文学跟现实有什么关系,我想他们一定会说没关系。他们每天过着非常简单、朴实、机械的生活,天亮起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心里也有梦,过去他们的梦一定是让自己孩子能够吃饱、穿暖,现在肯定是希望孩子们能在外面发展的更好。我母亲知道我是一个作家,在写书,但她不知道这个书在社会上的价值,也不知道这些书能赋予我什么价值。她经常会问我,你官当到多大了,是正处还是正科。她对我有个梦想,就是希望我回家乡去当一个乡长,哪怕副乡长也行。这就是我的母亲,如果我父亲能开口说话,让他说说他对我的梦想,大概也是如此:回家乡当个官,能当大官再好,大不了小的也行,至少比当作家行。
不用说,文学和他们也许并不存在关系,他们从不读书,哪怕是我的书,顶多是摸一摸而已。我出了书都会送他们一本,扉页一般会写上一句话:送给我的父母双亲,诸如此类。他们会摸一摸,看一看封面,象征性地翻看一下,仅此而已。文学跟他们我想也许真的是没有关系的。而他们是谁?他们代表了我国至少几亿人。是的,我的父母代表的不是他们自己,而是一大群靠土地生活的人,他们的感情全在土地上或者在自己的亲人上。他们的梦都是跟土地有关,跟自己亲人的安危荣辱有关。他们的生命里没有诗,没有小说,没有散文,只有一只会饱饥的胃,一具知寒冷的身体。他们的生活很简单、实在,抒情、浪漫、文学的事跟他们无关。他们的每一个梦都是有脚印的,脚踏实地,踩在贫困的土地上。她们不会去欣赏大自然的美:雪境、雨丝、晚霞、起伏的山峦、汹涌的波涛,是难以进入他们眼里心中的。大自然在他们眼里心里也许只有粮食,只有能够改变他们生存境遇的那些东西。
那么,难道文学只属于我们这些少数人,而不属于他们这些大多数?文学到底是什么?到底能给我们什么?确实,文学不能给你增加收入,没有哪个单位会因为你喜爱文学给你加工资,也没有人会因为你有文学修养而奖赏你,尤其是今天,一个完全被功利迷惑的年代。别说是一般的人,就是我,文学已经跟我生命融合得这么深,文学也给了我这么大的价值,可在我母亲看来这个价值还抵不过一个副乡长。
但是,试想如果我们生活中没有了文学会怎么样?我想一定会更缺少真,缺少善,缺少美。虽然文学确实不能给我们一些实实在在的利益,但它教给了我们审美的能力,辨真的能力,向善的能力。因为有了文学的传承,我们懂得了怎么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因为有了文学的滋养,我们的情感世界变得细腻、饱满、敏感;因为有了文学的照耀,我们有了在苦难中仍然热爱生活的信念和梦。文学让我们的内心和外面的世界变得有情了,有义了,有美了。所以,我曾经这样想,文学不是太阳光,可以让万物生长,给万物带来实际的利益,文学有点像月光。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月光,对我们现实世界的万物生长,我们普通的日常生活,是没有损害的。世间大部分东西是不需要月光的,无月光照样可以生长。但是如果没有月光,我们的情感世界,我们的心灵可能至今都还是一片黑暗。月亮是照亮我们心灵的阳光。人间很多美好的情感、梦都是在月光之下产生的。对我们来说,对一个诗人来说,对一个正在谈情说爱的人来说,月光就是他的亲人,见了月光,他的感情会莫名地变得丰满,情绪会特别饱满。我们在太阳光下劳作,可能汗流浃背,可能站得高看得远,但有一些很内心的东西因为被太阳一照就失去了,或者躲起来了。月亮升起来时,我们很多美好的梦想、情感、思念都苏醒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