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如锦心如梭(19)

2025-10-10 评论

在微茫的晨曦中,一抹猩红从死海东岸娩出,带着咸而湿的冷冽,一如渐渐暗凉下去的忠魂之血。

现在,他要完成最后一件工作了。他把短刀刺进了自己的胸膛,看着自己的鲜血喷薄而出,和天边的朝霞混为一体。按照教义,作为犹太教的教徒,自杀是不该的。他的忠勇成为叛逆。

死海的日出,有一种惊魂动魄的美。死海看起来无比清澈,水的浮力很大,手指在其中摆动,遭遇阻力,好像在黏稠的膏汁中搅动。死海比普通海水浓烈十倍的含盐量,让它成为地球上的奇特存在,你永远无法在死海沉没。在无风无浪非常平静的日子里,死海也会蒸腾似岚似雾的光影,绝不像普通水面在此刻会倒映出清丽影像。

一位摄影家朋友说,死海总是莫名其妙地朦胧,在镜头中迷离。这或许因为它无时无刻不在蒸发,水汽抖动……水的盐分太高了,如同烈日下被曝晒的沥青路面。

死海的日出由于这种特殊的地貌,宛如从微沸的油锅里蹿起亿万朵燃烧的火焰,惊世骇俗。无数跳跃的光芒在黏腻的海面上飞速滑行,如同金红翅膀的鲲鹏展开血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而来,俯冲着扑到了马萨达山下。无际光焰卷起滔天银浪,镀亮了山崖。

也许有人会疑惑,既然马萨达的勇士们都集体殉难了,后人如何知道这可歌可泣的故事?是不是杜撰出来的?

原来,有两个妇女和五个小孩躲在一处蓄水池里,得以在集体殉难中幸免。一名妇女历尽艰辛,找到了犹太史学家约瑟夫,向他叙述了亲眼所见的故事。人们因此得知了罗马军队破城之前发生的一切。从此,犹太人失去了家园,身影从迦南大地上蹒跚远去,流散到了世界各地。

死海

在犹太民族的历史上,马萨达于是成为英雄主义的象征。这里曾经以少抗多以弱抗强,当失去赢得宗教和政治上独立的希望之时,万众一心地选择了用死亡代替奴役的命运。这是理想主义的千古绝唱,这笔精神遗产,不仅属于犹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人类,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将永远不朽。

以色列国防军每年都会在马萨达举行庄严的仪式,以纪念英烈。在以色列,参军服兵役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男子三十六个月,女子二十四个月,谁也不能当“逃兵”。入伍后的第一课,就是到马萨达瞻仰遗迹,这里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一个新兵,必得从山脚下沿着那条我望之生畏的蛇道,以最快速度爬到山顶,然后对着飘扬的国旗宣誓。还据说,摩萨德——也就是全称为“以色列情报和特殊使命局”(它是由以色列军方在1948年成立的,与美国中央情报局、苏联部长会议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情报组织)的人员,不单要徒步攀爬这座陡峭的堡垒遗址,而且必须是在夜里,在熊熊火把的映照中起誓。

既然是宣誓,就一定有宣誓词。我听到了两个版本。第一种是:“马萨达永不陷落!”第二个说法是:“马萨达永不再陷落!”

两个版本,相差一个“再”字。我特别请教了一位希伯来语的博士,她说,那句宣誓词最准确的翻译应该是第二个——“马萨达永不再陷落!”

一个“再”字,寓意深刻。它说明马萨达曾经陷落过,但这样的悲剧,以色列人民再也不允许它发生了。他们必将用生命保卫马萨达,当然也包括整个国土。

“陷落”是一个可怕的词。世界上很多地方很多城市很多国家,都曾经陷落过。原因不外乎天灾和人祸。长安的陷落、罗马的陷落、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巴黎的陷落、南京的陷落……陷落之后是血泊和杀戮,是肝脑涂地和尊严尽失,是文化的倒退和文明的坠毁。

大自然所致的陷落,多因为山呼海啸。人世间的陷落,就一定源自有人前来攻占,抵抗不及,于是沦亡。如果杜绝了攻占,就不会再发生陷落。

国与国之间所有的攻伐,说到底,是为了争夺资源和空间。

面对无法调和的利益之争时,如果不想进入殊死的博弈,人们通常会说——把“蛋糕做大一点”。意思就是只要利益变大变多,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可以多分到一块,可能就会化干戈为玉帛,平息争端,缓和冲突。我以前觉得这是一个好方法,各方各得其所,谁的利益都不受损失。直到2008年春夏,我买一张船票环游地球。三个多月绕地球一圈航行下来,最重要的发现却是——地球这块蛋糕,不可能做得更大了。它就那么大,没有任何法子让地球长个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毕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