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三万里(109)

2025-10-10 评论

徒步线路,车不能进。导游惜字如金。

我想,他既然说了大路,那么应该还有其他的路。就问,仅此一路吗?

我暗地计算,此刻已是午后两点多,再加上回程两小时,路途便是四小时。照这个大路的走法,就算一刻也不停留,看一眼就往回赶,往返也要三个小时。时间太紧张。

还有一条小路。时间会节省一半。导游说。他接着补充道,您将看到伊甸园的景色。

什么?就是人类被上帝赶出来之前住的那个果园吗?我惊讶至极。看这周围穷乡僻壤的样子,不像有这等仙境潜伏啊。

是的。导游意志坚定地重复说。

我知道埃塞俄比亚信仰基督教,而且那传说中的神秘约柜,似乎藏在这个国家的某个地方。但关于伊甸园也蛰伏此地的说法,是第一次听到。

大路可否看得到伊甸园?我问。要把情况搞清楚。

走大路,你看不到伊甸园。导游异常肯定地说。

那么,我们走小路。我下了决心。我这个人有点迂腐,一般宁可远点儿也要走大路,特别是在这人生地不熟的非洲。小路吉凶莫测,但伊甸园诱惑了我。

好吧。那么跟我来。不知何时从角落处钻过来一个瘦高的黑人男子,穿蝈蝈绿的衬衫,微笑着对我们说。

我站着没动。这是个什么人呢?我问导游。

导游没有回答,只是摆头示意我们跟着这个人走。

我们便跟上绿衬衫,向迷蒙远山走去。一路上穿过遍地粪便的小村子,在泥泞不堪的土路上跋涉。我问沉默寡言的导游,为什么看不到一个游人?

导游说,因为走的是小路。

彻底的荒郊野地,甚至让人想起十字坡。我就不信一个著名景区,仿佛逃荒流浪的路径。正狐疑着,面前出现一条奔涌的大河,河水湍急,漩涡此起彼伏,声势颇大。

青尼罗河。导游说。

为什么它叫青尼罗河?我问。

因为和白尼罗河相比,它的水显出青色。导游回答。

这个回答基本上和没回答差不多。倒是那个绿衣小伙子,含笑插言道,当尼罗河两条最大的支流会合在一起的时候,河水的颜色有所不同,一条含泥土多一些,显得比较浑浊,所以叫白尼罗河。另外一条,就是咱们现在看到的这一条,河水清澈透亮,就被称为青尼罗河。现在我们要往上面走一段,渡口就在那里。

我说,往下走有没有渡口呢?

绿衣小伙子说,往下走就到了尼罗河瀑布区。渡船不敢太靠下游,那样万一不小心,就会被河水裹挟而去,船就会从50米的高度飞流而下。50米啊,相当于近20层楼那么高。他一边说着一边蜷身做出很恐惧的样子,好像我们顷刻就要粉身碎骨。

他很快就喧宾夺主,成了主讲人。而我们那原本就惜字如金的导游,将权力拱手相让,一言不发地跟着我们往前走,好像他也是初来乍到的游客。

我们到了渡口,百无聊赖地等渡船。我突然发现普天之下最具相似性的是河流。河边总是泥沙,河水总是湍急,水草总是那样缠绵,无人的渡口总是那样凄凉。

终于有了些许的生气。来了几个黑人孩童,他们没有书包,但是手中有一本书。还没等我发问,绿衣小伙子就告诉我,他们是小学生,家在对岸。他们每天要到河的这一边读书,现在放学了,他们再坐渡船回家。他们没有钱,买不起书包,只能带着书走来走去。

那些黑人孩子趁着等船的工夫,喃喃读着书页上的字。我刚想问新的问题,绿衣小伙子又开口正好回答了我的问题。他们坐船是不用买票的,每个月只象征性地给船夫一点儿小钱,或粮食啊,一把蔬菜啊,都可以抵船票钱。

这时渡船来了,真是一叶扁舟,船很小,颤颤巍巍,也没有任何救生衣之类的救险设备。我小心翼翼地上了船(不仅因为简陋,而且害怕晕)。船驶离岸边,顺着水流倾斜着向下游漂去。我心想,这船万一发生意外,就算你会水,就算有人救你,生还的可能性也很小。河水奔涌澎湃,且马上就会到瀑布区。

我看到一个黑人小女孩,在颠簸起伏的渡船上看书。我张张嘴,刚想问,绿衣青年又说话了。您是想知道他们会不会把书落到水里吧?没有。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种事儿。他们的手指会像钩子一样把书抠得紧紧的。青尼罗河河水很仁慈,不会带走书,它爱河边的孩子,怎么会把孩子们的心爱之物带走呢?

这个绿衣服的小伙子不知是干什么的,为何一直跟着我们?好像和我们的导游达成了某种默契,现在成了实际上的领导。但导游并没有介绍过他……不管怎么说,此人深谙游客心理,读心有术,且总是恰到好处。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毕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