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就是对巨石进行镂空雕。石头内预留出墙体、屋顶、祭坛、廊柱、门和窗,以及一切将来要在教堂内部呈现的固定物位置,将一切不必要的部分用各种手段精准剔除。这一步骤的关键是要胸有成竹,有条不紊、稳扎稳打地推进。此时,一般人看到的还是一整块岩石,唯有在设计者眼内,它已具备了未来教堂的所有细节雏形。每一个细部的尺寸都周密计算好,多一分不可,少一分也不行。工匠们依据指挥的命令,下到已经开凿出的深邃岩石裂缝中,小心翼翼、极其艰难地一钎一镐一凿地开始操作。巨石内没有用途的废料,被清除后沿着巷道运出。
这些程序说起来不复杂,但极费人工,劳心劳力旷日持久。随着工匠们的日夜劳作,教堂的大模样就逐渐从岩石中浮出。之后还要在预留好的石柱石壁上精雕细刻,让它成为完美的石头教堂。
以我一个外行人的眼光,觉得最难的是开凿教堂的天花板。你想啊,几百平方米的面积,工匠钻进岩石内部,预留好所有的支撑廊柱,然后开始工作。趴着凿,躺着凿,跪着凿……日复一日地凿啊凿,用最简单的工具——镐、小斧、弯杠……对抗着坚硬的岩石。随着高度不断攀升,工匠们渐渐能站起来了,但这是另一道艰苦工作的开端。工匠要一直立着脖子仰着头,双臂高擎,一凿凿向上击打。无数粉尘石屑洒落,落到脸上、手上、眼睛、鼻孔里,钻入工匠们的肺腑……整个环节容不得任何失误,特别是那些预留用来支撑未来教堂穹顶的柱子,万不能误伤。它们完整挺立,才能扛起沉重无比的石头穹顶。如果误伤了柱子的雏形,石头教堂这个庞然大物就会先天不足、伤筋动骨。简言之,这工程就是以微薄的人工,在厚达几十米、重达千百万吨的岩石上绣花,在石头上剪纸。将一切不需要的部分剜去,留下的部分构建成一座座气势恢宏的教堂。宗教信仰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力量,信徒们用双手完成了感天动地的圣迹。
说了这许多建筑史话,还没有进入正题。我是想用这种方式,能够让朋友们多了解一点儿岩石教堂。好吧,闲话少叙,这就亲眼去看看。
我所见的第一座岩石教堂,名为“梅德哈尼阿莱姆”,是拉利贝拉岩石教堂群中体积最大的一座。远远就看到地面上支起银灰色的轻骨金属装置,像是现代材料搭起的伞骨。当地人说,这是联合国出资修建的保护措施。说实话,它对岩石教堂的景观破坏蛮大,有点儿像一个美女套上了牙箍。
修好后还会拆除吗?我问。
不会拆除,只会更换新的保护装置。当地人答。
我说,你们是不是还是希望看到以前没有被保护起来的原始样貌的教堂?
当地人回答,当然,我们更喜欢古老的样子。可是,有什么法子呢?保护第一。
这个教堂的名字翻译过来是“救世主教堂”,是由一块长33米、宽23.7米、高11.5米的暗红色岩石雕刻而成。共占地782平方米,有五个中殿和一个长方形的廊柱大厅。在廊柱大厅里,有28根本身就和岩石基座生而一体的石柱,顶天立地地支撑着原本也是岩石一部分的天花板。廊柱上还有很多精雕细刻的图案,也都是和教堂的整体一并完成的。
教堂内部有壁画和一些宗教饰物,令人称奇的是,还有很多非洲鼓置放在一旁。
我悄声问,此地也作为其他活动的场所吗?
当地人说,不。这里只进行宗教活动。
我说,那这些鼓……
当地人说,它们是用来代替管风琴的。
我说,做礼拜的时候,这些鼓会擂响吗?
当地人说,是的。从岩石中发出的鼓声,经过岩壁的共鸣,非常震撼,气壮山河。
用非洲鼓代替管风琴,因地制宜的伟大创造。
非洲鼓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打击乐器。非洲鼓是会说话的。当地人不无自豪地说。
会模仿你们的语言?我很惊讶。
它的节奏就是非洲人都懂的语言。有一些固定的信号,只要手鼓响起,就能传达想要表达的具体事情。拉利贝拉人根本就不用走出自己的屋,就能知道村子里所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这些鼓是有神性的。拍击的部位不同时,音色也有分别,可以发出高中低不同的声音,祈祷部落安宁,传达对神的敬畏。当地人很自豪地说。
这些排成队伍的鼓,身高大约有半米多,直径约30厘米。鼓身上还用浓重的色彩,画着各种几何、花草、人兽图形。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地下幽暗,我一时分辨不清这造鼓的材料。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毕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