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三万里(113)

2025-10-10 评论

整座教堂既古朴又充满了现代感。心想,若孙悟空跳到半空鸟瞰此地,会觉得它像个外星人造的飞碟吧?

本以为富裕而充满想象力的北欧人,已将岩石和教堂结合得无与伦比。到了埃塞俄比亚,才知在800年前,此地的土著居民已用极其简陋的工具,塑造了完美的岩石教堂。

向埃塞俄比亚北方的拉利贝拉飞去,银翅之下可见雄伟的埃塞俄比亚高原苍茫如巨象。众多的江河像银色刀锋,切开山岩,冲蚀下面的砂岩和石灰岩层,甚至侵蚀到最古老的岩床,毫不留情地把高原砍削成无数深谷大壑。赭黄色的峰峦、零散的绿地、中部宏伟的山脉……从半空看来,埃塞俄比亚人简直就是居住在非洲最大的山岳狭缝之中。

下飞机,满目苍凉,根本看不见城垣和建筑。错落长着稀疏林木的荒原,很难想象这里曾诞生过一个强大的帝国,这个帝国建造出世界奇迹。

此地原名为洛罕,1173-1270年统治埃塞俄比亚的扎格王朝,建都于此。

12世纪时,扎格王朝的第七代国王拉利贝拉降生。当他呱呱落地时,一群蜜蜂围着他的襁褓飞来飞去,怎么也赶不走。拉利贝拉的母亲认准了那是儿子未来王权的象征,便给他起名拉利贝拉,意思是“王权蜂援”。

当时的统治者是拉利贝拉的哥哥哈拜。哈拜得知妈妈给这个弟弟起的名字后,心生恨意,想要杀死弟弟,就给他下了毒药。可怜的拉利贝拉大难不死,只昏睡了三天三夜。在迷梦中,拉利贝拉被上帝指引着来到耶路撒冷朝圣,并得到神谕:“你在埃塞俄比亚造一座新的耶路撒冷城吧,要用一整块岩石建造教堂。”

小拉利贝拉奇迹般地醒来,此后又顺利登上了王位。

按照上帝的召唤,拉利贝拉国王开始在拉斯塔山北部海拔2600米的岩石高原上选址。他下令全国,征召2万人工,花了整整24年的时间,终于在坚硬的高原上,凿出了11座岩石教堂。后世的人们将这片“岩石教堂群”统称为拉利贝拉。所以,当人们说出“拉利贝拉”这个字眼的时候,有可能是指一座城垣,有可能是指一个朝代,有可能是指一个国王,有可能是指一系列宗教建筑。

我猜我这样说了,你仍然无法想象地下岩石教堂的模样。我在到拉利贝拉之前,也看过类似的介绍,但一头雾水。当我真正看到拉利贝拉岩石教堂群的时候,才觉出介绍文字是隔靴搔痒、言不及义。

这也赖不得那些介绍者,岩石教堂的确是一个难以描述的存在。

你可以在空中俯瞰岩石教堂,但你不能在地面上眺望它。

为什么呢?因为它的顶端和地面是齐平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人指引,如果你按照对一般建筑物的想象以为它竖立在大地上,那么哪怕你来到距岩石教堂几步远的地方,不低头,你也看不到它。

也许你会说,哦,我知道了,它就是个地下宫殿。

不确。它是个宫殿不错,它位于地下也不错,但它不是平常意义上的地下宫殿,并不像十三陵那样。我们以往所看到的地下宫殿,是潜伏在地下,表面有覆土。外表在没有打开地宫之前,看起来基本上是一马平川或隆起的小山丘。拉利贝拉的岩石教堂完全不是这样,它是明挖出来的,从地表可以看到它的全貌。

也许有人会说,哦,知道了,说句不太礼貌的话,它就像个半地下室,这回对了吧?

这个比喻稍近了一步,但至少还有两点不大准确。地窖通常是泥土的,岩石教堂是石头,没有人在石头堆里挖个半地下室。第二,地下室的四壁是和大地连在一起的,像个菜窖。而岩石教堂的四壁和其他石壁是断然分开的。或者换个说法,岩石教堂是从石头中剔刻出来的——如玉石或象牙雕刻中的镂空雕。只不过,工匠们面对的不是把玩于股掌中的一小块细腻材质,而是粗粝阔大的整座山体。

依我向当地人的粗略询问,具体工程步骤大致是这样的。首先要寻找合适的山体,它须是完整的没有裂缝的巨型岩石。有可能是倾斜的半座山,也有可能就是石质大地。选址完成后,要因地制宜地构思蓝图。这头两步里蕴含着巨大的工作量,既要有万山寻遍、一丝不苟的实地踏勘,又要有腾云驾雾的奇思妙想。漫长的辛劳和时间加上不断的脑筋急转弯,才能画好蓝图。之后就是集结工匠,预备开工了。

先除去岩石表层的浮土和软石层,然后在选定区域四周凿出十几米深的沟槽,让这块巨大的雕琢物与整个山体脱离。当这个步骤完成后,被隔离出来的山体,如同一大块奇硬的岩石蛋糕。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毕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