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我做一个自以为是的揣测——人类真的是发源于非洲。原始时期,人为了御寒,会随身携带一块布,冷时披在身上,累了铺在地上。手执一根木棍,为了安全。无论是追捕猎物还是打草惊蛇,木棍都须臾不可离身。当古人类从非洲高原出发跋涉到世界各地的时候,带走了这个传统。于是古希腊的女神,有了飘飘欲仙的衣褶;古罗马的长老院中,人人都手执一根杖。
话扯远了,赶紧回到圣马利亚岩石教堂的绿水池边。
并不包治百病。单为女子祈福。结了婚的女人,喝了这池里的水,会生出天使一样的孩子。圣袍男说。
我暗自腹诽,喝了这池里的水,生不生孩子不敢保,但拉肚子估计是一定的。
不管怎么说,由于圣马利亚教堂拥有如此神奇的“送子”功能,这也使它成为拉利贝拉岩石教堂群里最受人欢迎的一个。
是不是凡是女神,都兼管送子这档事呢?是不是女子都格外崇敬神明呢?是不是圣母和观音修得了同等的法力,不分伯仲呢?
圣马利亚教堂的廊壁和柱壁上,还雕有很多动物的图案,比如鸽子、凤凰、孔雀、牛、大象和骆驼等等,我猜想,开凿教堂的工匠都是出身于劳动阶层并热爱大自然的人,所以在这里大施拳脚,留下弥足珍贵的雕塑。
拉利贝拉的11座岩石教堂并不是孤立分布的,而是借着同样深邃的地道相连,大致可分为三个组团。以约旦河为界,北侧的算是第一组,共有6座岩石教堂。南部的算是第二组,有4座教堂。第三组其实算不上组,只有1座教堂,就是大名鼎鼎的圣乔治教堂,在约旦河的西南侧。第一和第二组的10座教堂,经地道加上回廊连为一个整体,有点儿像彼此可以火力支援的地下堡垒群。
高原有些缺氧,加之不断攀爬,很快,浸透全身的疲惫就取代了最初的惊喜。一个个教堂介绍下来,有点儿烦琐。我就拣要点说说吧。
先说我没看的一个教堂。您肯定要纳闷,你自己都没有进去,为什么先说它呢?
第五座教堂,就是创下这个伟大奇迹的拉利贝拉国王的出生地——各各他教堂,也有人说是他的安息地。该教堂自古以来就有一个严格规定,女人不得靠近此教堂。这是拉利贝拉岩石教堂群里的一个异数,别的教堂并不拒绝女子进入。
我只好止步于门口的地道处,对芦淼说,你看得仔细点儿,回头告诉我。
我在外面待着无事,开始信马由缰地胡思乱想。
按照传说,拉利贝拉出生的时候,显然还不是国王,也没有建造起岩石教堂。那么,他怎么会出生在这里呢?这个教堂是以后追建的?如果是安息地,还说得过去。还有他妈妈给拉利贝拉起的名字,也颇有几分惊心动魄。哥哥是现任国王,母亲又把另一个儿子命名为“王权蜂授”,就不怕给这个小婴儿带来灾难吗?考虑得似有不周。第三,关于用石头建造教堂,国王说来自梦境神游,我觉得更像假借神谕,实则是表达虔诚之心。此王国属地海拔2600多米,高原林木稀疏,无法得到建造高大教堂的优质木材。此地的石头也为粗糙砂岩,无法像欧洲的大理石教堂那样利于切割和砌造。国王思虑再三,为了能保质保量让教堂流传久远,在岩石中开凿教堂,应该是不得已中的上策。
不一会儿,芦淼归来,我赶紧问,里面是不是有男性尸体?据说,这里是拉利贝拉的安息地。
芦淼说,里面不算太大,有一条长长的石甬道,供奉的是耶稣受难时的雕像。教堂两个中殿的墙上,雕刻着七个真人大小的牧师系列像,神龛中还有一个墓,墓穴的旁边就是教堂守护者休息的小床。
那个墓里是否安息着伟大的拉利贝拉王?
最值得一提的是圣乔治教堂。和大地在同一水平面的教堂顶,呈三组巨大的十字架形状。若从空中俯瞰,十字架仿佛是有生命的,从山体中诞生后拔地而起,还在生长。此教堂拍成的图片特别令人震撼,如果不是身临其境,简直难以琢磨它是如何建造的。听说有不少人正是因为看了这张图片,才下决心到埃塞俄比亚一游。还有人将它列为自己死前必游览的多少个地方之一。
教堂是由一整块巨石一气呵成的,高15米(相当于五层楼)。这块石头不但完整,而且异常坚硬,又称“独石教堂”,历经几百年风雨,竟然一如初建时的稳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专程到此考察后决定,此教堂不必搭建保护性顶棚。这样,游客们就有了眼福,可以一睹一座原汁原味的岩石教堂,与当年拉利贝拉国王看到时别无二致。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毕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