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海尔·塞拉西亲上战场,但形势很不乐观。埃军战死者达9000多人,皇家近卫军几乎全军覆没,战局急转直下。在危急时刻,海尔·塞拉西计划迁都西部地区的戈雷继续战斗,不料意军挺进十分迅速,该计划难以实施。在大臣会议上,最后以21票对3票通过,赞成海尔·塞拉西立即携带家眷,离开埃塞俄比亚。1936年5月2日清晨,皇帝登上专列火车前往吉布提,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海外流亡生活。三天后,也就是1936年5月5日,意大利军队攻占了埃塞俄比亚首都。5月9日,墨索里尼宣布吞并了埃塞俄比亚。
海尔·塞拉西流亡海外后的处境十分艰难。他先是到了耶路撒冷,然后在伦敦组织流亡政府。他在英国期间,处处受到冷落甚至歧视。英国政府对他拒不以国宾相待,英王和首相拒绝同他见面,政界劝告海尔·塞拉西索性退位了事。法国政府也不承认海尔·塞拉西是埃塞俄比亚的国家元首,称其为“下了台的皇帝”。
不过这丝毫不影响他坚持反对意大利法西斯的斗争决心。海尔·塞拉西针对英、法等西方盟国的背叛,采取了激烈抗议。他于1936年6月、1938年5月先后两次前往日内瓦参加国际联盟大会,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他会说流利的法语和英语,不过,海尔·塞拉西还是选择用祖国的阿姆哈拉语发表讲话。他回顾了战争爆发的过程,叙述了意大利敌国的无区别轰炸和毒气袭击,回顾了国联所作的裁决。在结尾时,他向全世界发出质问:“我是在捍卫所有正在受到侵略威胁的弱小民族的事业。曾经对我做出的诺言现在变成了什么?我将给人民什么样的答复?……上帝和历史将会记住你们的判断!今天是我们,明天就可能轮到你们!”
演说的效果很棒,海尔·塞拉西在全世界面前展示了埃塞俄比亚人民抗击侵略者的决心。他人虽在国外,但不断同国内抗战领导人联系,鼓励他们坚持斗争,表示他一定会回国领导抗战。他同流亡的爱国者也保持非常密切的来往,并在物质上给与大力资助。在伦敦,埃塞俄比亚爱国者创办的报纸《新时代与埃塞俄比亚新闻》连续刊登了海尔·塞拉西的讲话和文章。报纸用阿姆哈拉语出版,秘密运回国内,在抗意官兵中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皇帝还将身边的王子一个接着一个地派回国参加游击战争。王子们尽忠职守,在和意军的战斗中全部壮烈殉国。
我特别想查到海尔·塞拉西皇帝究竟把几位王子派回国参战并殉职,可惜没有查到。迫切希望有人能予以指教。
1941年1月下旬,海尔·塞拉西率军进入埃塞俄比亚境内全力抗击意军,形势慢慢开始好转。英军出兵,埃塞俄比亚终于击败了意大利,复国成功。从此,埃国人民称海尔·塞拉西为“埃塞俄比亚之父”。
战后初期,开始一系列的重建工作。海尔·塞拉西继续实行改革措施。他先是彻底废除了盛行千年的奴隶制,然后发展文化教育,创办了各种学校。埃塞俄比亚的第一所大学,就是在海尔·塞拉西创办的。整个国家疗愈战争创伤,得到了迅速的恢复。
说到这里,我要插入一段埃塞俄比亚和新中国的宿怨——我们是打过仗的。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总统杜鲁门于6月27日、30日,宣布派海、空军和陆军参战。紧接着又在苏联代表缺席的情况下,美国以“紧急援助”南朝鲜李承晚为名,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决议,组建所谓的“联合国军”。
联合国军朝鲜战争的消息传来后,海尔·塞拉西皇帝立刻决定参加联合国军。1951年3月,埃塞俄比亚挑选精锐士兵,组成“卡格纽部队”参战。卡格纽的意思为“征服者”。它的建制说起来是个营,但兵员有1200人。这个营真够大的。
此营被分编在美国陆军第七步兵师。临出发时,埃塞俄比亚参战的军官居然把这场战争看成是一次“惬意的东方之旅”,是一次“胜利大进军”。埃塞俄比亚有些舆论竟然认为——埃塞俄比亚的军事实力有多强,等他们凯旋后就知道了!
当时出兵的“联合国军”都是由哪些国家组成的呢?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法国、土耳其、泰国、菲律宾、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南非、卢森堡共16个国家的军队。
埃塞俄比亚营于1951年7月抵达朝鲜,此后一年多时间里,他们一直没有直接参加战斗。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上进入胶着状态。美军决定发起上甘岭战役,以夺取战场的主动权。为集中兵力,埃塞俄比亚营终于被派上了战场。1952年10月31日,联合国军指挥部指派韩军一个团和埃塞俄比亚营,联合向上甘岭发起攻击。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毕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