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三万里(128)

2025-10-10 评论

当咖啡豆变得暗黑尚未焦煳之时,美少女果断地将火撤离,开始下一步骤——磨咖啡粉。她把半煳的棕褐色咖啡豆倒入大木碗中,像中药房捣药材,用木棒又捣又研,使咖啡豆逐渐碎裂。要是用个更生活化的比喻,类似在钵子中捣蒜。她不时停下来,偏着头看看咖啡渣的粗细。估计这颗粒的大小也很有讲究。粗糙了,水不容易浸透,咖啡的味道就会淡。若是砸得太细了,入水即化,可能就嫌焦苦了。美少女很有经验,很快就把咖啡豆研磨好了。

她把咖啡粉放入陶罐中,加上水。炭火小炉子又开始大显神通,不一会儿,陶罐中有白色的水汽升腾起来,浓烈的咖啡香气随即迅速蔓延……

现在,在这孤冷的荒郊野地,无比美妙的气息沁人肺腑。青草的清香,香木的暖香,咖啡的浓香,炭火的烟香,加上女孩子鬓角的一朵不知名的香花,组合成香气的花园。

美少女在一只木杯里斟上浅浅一点儿咖啡。我伸出手刚要接过杯子,美少女却把这咖啡泼到了地上,然后再次斟好咖啡呈给我。

我猜想这是一种风俗,后来导游告诉我,这最先的咖啡是献给神明的,以示感恩。

因为之前充斥了这么多仪式感,我呷第一口咖啡的时候有点儿紧张。平日里喝咖啡,似乎没有过多地注重过形式。和这种有隆重感的前奏相匹配,我一时又想不出有什么可供借鉴的啜饮方法,匆忙借用了一下品尝葡萄酒的步骤。

我先含了一小口咖啡,让咖啡充分布满口腔,与口腔内原有的液体(就是唾沫)和空气充分混合……这不仅是品尝,主要是咖啡太烫了,缓解一下温度。葡萄酒可不会是热的。剧烈的焦苦之后,一种略带水果味的香气缓缓释放出来,好像是一个植物的精灵潜入身体,你被它轻轻唤醒……慢慢咽下去(因为很烫,绝对不敢快),突然有一种感动在瞬间浮起,好像这杯咖啡在这里蛰伏千年,只为这一个刹那和你相逢……

当饮完这一杯咖啡,我终于明白了那个黑人司机的不屑和讥讽是多么有道理。什么速溶,什么雀巢,什么星巴克……它们可以称为一种饮料,但请不要再叫咖啡好不好!

美少女又开始煮咖啡,我听说这咖啡须煮上三次,也就是说每人都要喝上三次。可我已经感到心跳加快,神经传导加速,很快就要和传说中的羊群一样躁动不安了。如果把三杯都饮完,估计我今夜无眠。

我向小姑娘表示感谢,示意不再饮用了。美少女就把剩下的咖啡端给了画圣像的小伙子。

静静坐着。看周围的山野,看袅袅升起的轻烟,闻沁入心脾的咖啡之香,一如多少年前那个枯寂的牧羊少年。

原野辽阔,云层浮动,平静如波澜般柔韧地推送过来。也许这就是旅行的终极含义,让我们的人生重归大自然。

人们的心理发育,远远低于这个世界的步伐。我们的心还停留在石器时代,时代已经日新月异地现代化了。这种分裂和错位,给我们带来了诸多袭扰。

旅行让我们的身体猛烈移动,心灵也随之飞翔。不过它不是飞往未来,而是回头张望。

也许咖啡真能极大地活跃人的思维。我摄住心神,终于明白了人们为什么喜欢来到非洲。

在这颗蓝色星球上如蚁蚤一样生活的我们,就算站在世界第一高的建筑物——迪拜的哈里发塔上,又能看到多远?到处都是人工雕琢的痕迹,城市连接着城市。在城市当中的人,常常肆意虚构夸大人的能力,以为自己无所不能。

其实,那不过是人类乔装打扮的高度自恋。

美国环境学家罗德瑞克·纳什有一个科学理论,认为从过去到现在以至未来,伦理学中的道德共同体的范围,基本按照这样的范围顺序扩大:

自我——家庭——部落——国家——种族——人类——动物——植物——生命——岩石(无机物)——生态系统——星球。

数一数,共计12层。在城市中,在现代文明的包围中,你大概只能走上三四步,能蹒跚走到人类这一步,已算是高瞻远瞩。但是,如果你来过非洲,不必循序渐进,你如同智力超常且用功努力的学生,不断跳级。你很容易就会在不知不觉当中抵近第七、八层,也就是动物、植物那一层面。它们满山皆是,满坑满谷,如针毡一样包裹着你。你必须直面它们,根本无处可逃。尖锐的面面相觑,由不得你不感知、不思考。想想在城市里,我们能看到的植物都是人工栽培的,你看到的花木,是人为美化粉饰的植物傀儡。那些被移栽来的草木,离开了原来的生存环境,好比海水离开了海洋。就算舀出来用于展览的那杯海水的成分一点儿都没变,但你能说那就是海洋吗?你能从那杯沿滴落的水珠里,想象出海洋的博大吗?无论怎样增加所展示的海水体积,都和真正的大海不相关,海的魂魄只能在海上。你无法从街心花园的弱树想象森林。你无法从道旁的衰草想象草原。至于动物,你看到它们最多的地方是在超市的冷冻柜台。宠物更是进化的悲哀,作为一只猫,它再也不能捕捉老鼠,再也不能在春天的夜晚彻夜号叫。作为一只狗,它再也不能到极地去拉雪橇。藏獒再也不能和狼群搏斗,金刚鹦鹉无法在热带雨林上盘旋……动物的前途大致分为两类,要么被人类异化豢养,成了蛋白质的提供者或闲暇时的玩物,要么就是被人类劫杀以至濒临灭绝……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毕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