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三万里(21)

2025-10-10 评论

就像钓鱼要先用鱼食“砸窝子”,我不惜血本的诱导政策取得了初步成效,一只有着巨大斑点的黄色长颈鹿慢慢踱了过来。我猜它是一只雄鹿,不但背上腹部有斑点,而且蔓延到了整条腿上,当它奔跑的时候,星芒状的斑点抖动,边缘像锯齿状摩擦着,有的瞬间居然扭成了葡萄叶形状。只不过这些葡萄叶可不是绿色的,而是带着轻微栗子色的本白。

旁边有一位当地人,手里也捏着一把长颈鹿零食。但他很吝啬,绝不肯在长颈鹿还没走过来的时候抛撒出任何一颗。

长颈鹿慢走时步伐相当优雅,同一侧的前后肢向前不疾不徐地挪动,而另一侧的前后肢安稳着地。四蹄好像四只大餐盘,轮流敲击桌面。它和大象走路的方式类似,给人以不慌不忙的感觉。

吝啬人耐心地等着长颈鹿靠近高塔。他在语言上倒是毫不吝啬,神采飞扬地向我介绍说,别看长颈鹿是个慢脾气,一旦受了惊吓和攻击,也会飞快地逃跑,最高时速可以达到每小时70千米。

我想,这速度和小汽车有一拼。

吝啬人接着说,不过长颈鹿不善于长跑,它不能连续奔跑超过一个小时。它们的心脏很小。这位长满胡须的中年男子晃了晃自己的拳头,他的拳头像个中号碗。

这么大的心脏,如果长在人身上,真是不算小了,但要镶在身高五米的长颈鹿体内,还真是“小心”啊。看来温文尔雅的长颈鹿,还真不是大刀阔斧的猛士。

老管身旁这位热心男子叫“吝啬人”,颇不礼貌。我知道,在印度称照料大象的人名为“象奴”,就称他为“麒麟奴”好了。“奴”字并无贬义。

中国有把长颈鹿叫作麒麟的传统。典籍关于长颈鹿的记载,最早出自晋代李石所著《续博物志》,记录非洲索马里沿岸拨拔力古国出产异兽,身高一丈余,颈长九尺。宋代赵汝适著的《诸蕃志》中,称非洲长颈鹿为徂蜡:“状如骆驼,而大如牛,色黄,前脚高五尺,后低三尺,头高向上。”

明代的郑和远航世界,史有定论的是说他的船队曾远达非洲。关于他出使的真正目的,众说纷纭,史无定论。其中有一派揣测,郑和之所以不辞劳苦地乘风破浪跑那么远,就是为了寻找中国人心目中的吉祥神兽“麒麟”。

在看到非洲野生长颈鹿之前,我觉得这种说法有些荒唐。至于嘛,费那么大人力物力,就为了搜寻一种动物,劳民伤财。如今看到非洲大草原上悠闲自得的长颈鹿,突然觉得似乎也未尝不可。

中国人笃信世有麒麟出,国泰民安,天下太平。既然传说中有这种鹿身、牛尾、独角神兽模样的动物存在,那么国力强大之后,就有人提议愿意四海搜寻此物,用以谄媚帝王也说不定。反正在明永乐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414年的九月二十日,郑和手下的杨敏就带回了榜葛剌国(今孟加拉)新国王赛弗丁进贡的一只长颈鹿,明朝举国上下为之沸腾。记载上说:“实生麒麟,身高五丈,麋身马蹄,肉角黦黦,文采焜耀,红云紫雾,趾不践物,游必择土,舒舒徐徐,动循矩度,聆其和呜,音协钟吕,仁哉兹兽,旷古一遇,照其神灵,登于天府。”

写这辞赋的人,多有夸张。比如说长颈鹿身高五丈,那就是50尺,大约十几米高。就算那只长颈鹿比一般的鹿魁伟得多,但要到五六层楼那么高,还是有点儿匪夷所思。特别是说长颈鹿“音协钟吕”,实在不靠谱。我竟私下里怀疑撰写者是否真的见过长颈鹿。因为长颈鹿可是信奉“沉默是金”的典范,很少发出声音。有人说,这是因为长颈鹿没有声带。这又不准确了,长颈鹿是有声带的,偶尔也会叫。世人很少听到长颈鹿的鸣叫,是因为它们叫起来太麻烦。长颈鹿的声带很特殊,中间有道浅沟,发声困难,做一次发声运动要动员起胸腔和膈肌的共同力量方能完成。长颈鹿的脖子太长,和这些器官之间的距离太远,神经传导和协同动作都很费力气。所以,长颈鹿基本上就放弃了发声的念头。当然了,比如小长颈鹿找不到妈妈了,它们也会发出像小牛似的“哞哞”声。也许这是因为小长颈鹿的脖子还不太长,发声还不那么困难吧。

明朝得了“麒麟”之后,仔细一调查,方知这孟加拉国并非麒麟的原产地,而是二道贩子。它们仗着地利之便,是从非洲把长颈鹿运来的。在东非,当地的索马里语称长颈鹿为“基林”(Giri),发音与麒麟非常相近,这使得中国人确信长颈鹿就是麒麟。永乐十三年,郑和的船队第四次下西洋,到达西亚后,首航东非,终于找到了长颈鹿的故乡,并亲自带了两只长颈鹿回到北京。明成祖大悦,认为此乃祥瑞之兆,证明了自己史无前例的伟大。历史就这样传承下来,时至今日,日语及韩语仍将长颈鹿称作麒麟,中国台湾更是直接把长颈鹿叫作“麒麟鹿”。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毕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