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三万里(36)

2025-10-10 评论

当地人告诉我,好望角的浪高天下闻名,今天还算是风平浪静的日子呢。倘若天气恶劣,巨浪可达十几二十米高。

我问,好望角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浪?

当地人说,水文气象学家也很好奇,琢磨了多年,总算搞明白了。原来好望角正处在西风带上,风力很强,11级风是家常便饭。西风带有个外号,叫作“咆哮西风带”,从这名字里,它的脾气你便可略知一二。其次,因为南半球和北半球不同,水域占了巨大比例,素有“水半球”之称。好望角接近南纬40度,而南纬40度至南极圈,是围绕地球一周的大水环,海流在宽广水域恣肆汪洋地周而复始,好不逍遥。来自印度洋温暖的莫桑比克厄加勒斯洋流和来自南极洲水域的本格拉洋流在此交锋,正打得不亦乐乎,突然遇到好望角陆地的侧向阻挡,两大洋流便不可抑止地怒火中烧,爆起巨浪和漩涡以示抗议。好望角因此被称为航线上的“鬼门关”,不知颠覆沉没过多少满载的商船。

看,那就是印度洋和大西洋两洋交汇处。当地人指了指我们面前的大片海域。

哦,这个我是知道的,来自童年时那个阳光夕照的下午。

混水区。印度洋的水是浅黄色的暖洋,而大西洋的水是深蓝色的冷洋。我本以为这两大洋的动态交融,会像亚马孙河的上游一样,出现明显的界限。但是我错了,岂能用河水来想象海水?虽然那是举世闻名的长河,但这更是声名盖世的汪洋。浩渺的海水一望无际,海天一色,天下海水是一家啊。

好了,我们再来说说大名鼎鼎的好望角。

从开普角向西南方向驱车大约十分钟,有一片岩石区,它就是海拔约200米的好望角。在好望角的海边上竖一块牌子,标示此地的经纬度:东经18°28′26″,南纬34°21′25″。

我原本不大稀罕那种到此一游式的留影,但当地人督促我说,赶紧照相啊。不然中国人马上就来了。

我一搭眼,看到不远处有几辆大巴车正在缓缓泊车,已经可以分辨出亚洲面孔。

我说,也许是日本人或韩国人。

当地人说,不是。是中国人。

我说隔着这么远,你怎么就能分辨出?连我都还没敢肯定一定是同胞。

当地人说,我看到了他们背着的大相机,是日本造的。

我说,这不正说明他们是日本人吗?

当地人说,真正的日本旅行者并不背长焦距的大相机,他们多半只带小小的相机。中国人爱这种装备。

这时,我已经能听清同胞们的汉语了,佩服当地人观察入微。

当地人指着标牌附近一块伸入大西洋海水中的岩石,说,在这里照张相吧。这就是真正的好望角。

好望角的海水是清澈的,但里面有众多的漂浮物绿色的海草和腐朽的枯木。它们粘在岩石上,让岩石有点儿像一只史前巨兽探向大海深处的爪。

站在岸边,任海风扑打,遥想万千。

15世纪末,欧洲向南通往东方的海上通道被葡萄牙人打通,16-19世纪,英、法、葡、荷、意等欧洲殖民者大量进入非洲,并纷纷建立起了各自的殖民地。300多年来,它们争夺地盘,经常发生争执。到了19世纪中叶,欧洲殖民主义国家认为有必要举行一个会议,协商解决所占非洲领土的纠纷。1884年11月—1885年2月,德国首相奥托·冯·俾斯麦召集了15个国家(德意志帝国、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意大利王国、西班牙帝国、葡萄牙帝国、奥斯曼帝国、荷兰殖民帝国、比利时王国、瑞典王国、丹麦王国和挪威王国),在柏林主持召开了没有任何非洲国家代表参加的、旨在瓜分非洲的“柏林会议”。

会议签署了《柏林会议总协议》,就各自在非洲的殖民地划界达成国与国之间的协议。到1912年,欧洲列强瓜分并占据了非洲96%的土地。这次会议奠定了今天为人们所熟悉的非洲地缘政治版图的基础。这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非洲国界,常常是横平竖直的线条。

当地人抱着双肘,看着海水发呆。这种姿势,在世界各国的文化象征中都代表拒绝。此时此刻,他在拒绝什么呢?拒绝风浪?

他站的位置临海,浪花拍湿了他的双腿。我说,风浪很大,您若一不小心掉到海里,被巨风冲向印度还是南极,要看您的运气。

当地人说,每一次我到达这里,都会想同一个问题。

我说什么问题?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毕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