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是设想了一下大量钻石面世后的可怕情形——每一个女子都珠光宝气、星芒四射,好像无数小太阳莅临人间,不由得大笑起来。马上又起疑问,如果说钻石产地严防死守,禁止无关人等进入尚可理解,怎么天上的飞机也不能经过呢?
钻石教授说,他们要防止飞机经过时产生的上升气流裹挟起钻石,然后把钻石吸走。
钻石让人们殚精竭虑、如临大敌。
钻石教授接着说,以前的苏联人就是现在的俄罗斯人,是很精明的。他们20世纪70年代就发现了这个盛满钻石的大坑,保守秘密几十年。长时间的秘而不宣自有道理,俄罗斯人深知海量钻石一旦流入市场,会给它的价格带来灾难性的影响。他们希望维持钻石产量的恒定,自己才能细水长流地享受钻石的高价格,天长日久地受益于这个大坑。所以,我就更不买钻石了。他很严肃地说。
2005年9月,金伯利的最后三个地下矿井停产,结束了这个小镇134年的钻石开采史。目前,南非政府正试图将金伯利矿坑申请为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它用苍茫独眼,凝视冷暖人间。
人的寿命苦短,大多不过百年,也许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对恒久的时间充满尊崇,对凝蕴了漫长时间的事物心怀敬意。钻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击中了我们,讨巧地成了时间的代言人。据说,一粒钻石一旦形成,就永远不会消失。钻石的命运,也许早在45亿年前就已经定好了。它被发现的时间以及之后归何人所有,都有神鬼莫测的规则操控着。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钻石占有者,都不过是它的匆匆过客。
短命而绚丽的非洲落日映照下,钻石大坑如同天地间硕大无朋的火钻。

“非洲之傲”一声鸣笛,缓缓驶离荒原上的小镇,夜色深浓。我把身体探出窗户,向路灯下一团镶着灰色淡边的黄色光雾挥挥手,与只有我能看到的维多利亚时代老妇人告别。
维多利亚风格是很多中国人现时心心念念的一个时髦词。谁用了这种风格的建筑、装饰、器皿等等,哪怕只是一只镀金小盅,也像拿到了一个高大上的火罐,骄傲地在额头拔出紫廓。因为自家没有一个能和这伟大风格沾亲带故的物件,对它的特点基本上一团模糊。想象中应该是泛指英伦风,带点儿皇家气息吧。这次乘坐“非洲之傲”旅行,被这种风格腌泡其中,才多了一点儿了解。
它的命名来自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1837年,年仅18岁的肯特郡主维多利亚,登基成为英国女王,在位时间长达63年。它前接乔治时代,后启爱德华时代,被认为是大英帝国辉煌的巅峰。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英帝国控制着全球制海权,主宰了世界贸易,其广阔的殖民地遍布各大洲,达到了令人惊骇的3600万平方千米,号称“日不落帝国”。它具有占压倒优势的制造业,坚不可摧的海上霸主地位,再加上由它制订并主宰的世界金融体系,构成了英帝国傲视群雄、不可一世的三大支柱产业。同时,英国并不是只注重物质文明,还涌现出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和文学家。
于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成了英国和平与繁荣的象征。英国人为他们无可匹敌的地位扬扬得意,宣称:“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场,澳大利亚、西亚有我们的牧羊地,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草原有我们的牛群,秘鲁运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到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遍及西印度群岛,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长期以来早就生长在美国南部的我们的棉花地,现在正在向地球的所有温暖区域扩展。”
好一个烈火烹油、繁花似锦的时代。维多利亚女王过世后,由她的儿子爱德华七世统治大英帝国。靠着老妈积累的鼎盛国力和巨大财富,这位英王更是开创了奢华、浮躁、享乐的统治风格,史称“爱德华十年”。
世界上许多河流、湖泊、沙漠、瀑布、城市、港口、街道、公园、学校、建筑物等等,都是以维多利亚女王之名命名的。比如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加拿大维多利亚市、新加坡维多利亚纪念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和维多利亚公园、塞舌尔群岛首都维多利亚,非洲最大的瀑布被命名为维多利亚瀑布,非洲最大的湖泊也被命名为维多利亚湖,等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枪声,中断了这个不断攀升中的帝国的奢华泛滥。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毕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