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原与星空之间(86)

2025-10-10 评论

“砸得再重些也不碍事。”押车员大大咧咧地说。

我们愤愤不平地打开箱子一看,才发现他说的是实情。这一箱里面装的是黄瓜,每一根都翠绿挺拔,像警棍一般笔直,用手一碰,发出清脆的玻璃器皿之声,好像翡翠雕成的工艺品。

又打开一箱,是西红柿。每一颗果实都红润闪光,好像红玛瑙。手指稍不留意碰破了西红柿的皮,流出的不是红汁,而是橙色的冰晶。

再打开一箱,是豆角。平日熟识的豆角显出一副陌生的模样,居然塑料似的半透明。透过朦胧的豆荚,依稀看到乳白色薄而软的豆粒,好像一只只惊讶的眼睛。

严寒使所有的蔬菜都改变了风味,吃到嘴里,都是雪花的味道。

这种运输的艰难情况,几年后得到了一点改善。有一年快过春节的时候,接到通知,飞机将给我们空投报纸和蔬菜;还有一年降落伞运载的是西瓜。

空投的日子到了,我们都眼巴巴地望着天空。冬天吃西瓜,就是在平原,也是很奢侈的事情。我们已经快忘了西瓜的滋味了,这是多么快活开心的节日!西瓜一落地就得马上收藏起来,千万不能在雪地里裸露时间太长了。要知道,当时的气温是零下几十摄氏度,要是把西瓜冻僵就糟了。

飞机来了,因为周围都是狰狞的山峰,飞机不敢低飞就开始空投了。一朵朵洁白的降落伞像鸽群一般在高天浮动。

天气很晴朗,但仍有看不见的气流在天穹穿行。突然有一只降落伞脱离了队伍,向远处的山谷翩翩飞去。

其他的降落伞都乖乖地落了地,久候的人们扑过去,迫不及待地打开伞下坠着的麻袋。打开一袋是报纸,打开另一袋是蔬菜,再打开一袋又是报纸……就是不见西瓜。

赶快同飞机上联系,问是不是忘投西瓜了?

飞机上回答,乘降落伞的西瓜,千真万确地空投下来了。

完了!人们仰天长叹:那个飘往雪原深处的降落伞,装载的就是高原人望眼欲穿的西瓜啊!

中国有句俗语:好吃不如饺子。

西藏高原的人,当然也爱吃饺子。可山上的水不到八十摄氏度就开了,根本就煮不熟饺子。再说平日里大家都挺忙的,包饺子是个大工程,一时半会儿完不成。

春节到了。年轻人回不了远在内地的老家,大年初一总得吃顿象征团圆的饺子吧。

为了这顿饺子,从腊月二十八就开始忙上了。

炊事班长打开一袋袋面粉,在手心各捏一小撮儿,追着人问:“你们说哪一袋面最白?”

大家随便看了一眼说:“都是一盘机器磨出的面,都是一样白。”

炊事班长就红了脸反驳说:“那可不一样。有的就细些,有的就粗些。十个指头还不一样齐!”

大家说:“粗细还不一样吃?”

班长认真地说:“那不一样。大伙好不容易吃一顿饺子,要用最好的面。”

挑好了面,就开始兑水揉面。几个小伙子抡圆了胳膊干,和出好几袋面。面团卧在案板上,好像一只只小白猪。

然后是调馅。山上没有鲜菜,就用脱水菜。干燥的脱水菜是一种像树叶一样黄而脆的碎层。一浸了水,就迅速胀大,变成像淤泥一样绿得发黑的糊状物。用手把水挤出去,菜馅的主角就有了。

没有鲜肉,就用红烧肉罐头替代。啪啪啪——打开几十筒,亮闪闪的一大溜罐头盒,好像一排胖胖的锡兵。冻成块儿的肉罐头要用筷子使劲搅匀,要不然,可能这个饺子里都是肉,那个饺子就是素馅了。

面和馅都有了,剩下的步骤就是如何把馅包在面里的问题。按照各自所在的房间划成小组,大家各自到食堂去领原料。

为了分得公平,炊事班长特地找来一杆秤。按每个人若干面若干馅的比例分发。我们领了面和馅,看着班长说:“还有东西没发呢!”

操劳了几天的班长不耐烦了,说:“还要什么?该给的都给你们啦!”

我们说:“还有擀面杖、案板和搁饺子的盖帘啊。”

班长说:“想得还挺周全。我又不是仙女,在这高高的雪山上,我到哪儿去给你们变这些东西?自己想办法吧。”

我们可怜兮兮地说:“想不出来法子。”

班长说:“那好办。就不要吃饺子了。面团擀成面片,饺子馅捏成丸子吃。”

我们赶紧就抱着盛馅和面的盆跑了,自己去想办法。

用抹布把桌面擦干净。谁不放心,就用酒精棉再涂一遍,算是消了毒。这就有了案板。

找来几本厚书,铺上白纸,撒一些干面,就成了上好的盖帘。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毕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