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站在金字塔的第几层(22)

2025-10-10 评论

我说,您的这套观点和现在的素质教育不符啊。人才应该是一个更广博的概念。

首席代表说,我也是无奈。除了分数,中国现在还有哪种比较公平公开而又负责任的评定指标可供用人单位参考?国外是有这种标准的。

我女儿和她的伙伴,都特别踊跃地参加志愿者服务队伍。工作是义务的,没有报酬,但登记处的表格摞得天高。孩子们要是得知申请获得接受,被指派了为公众服务的机会,会非常高兴。动机并不完全出于无私的爱心,关键在于活动结束后,用人部门会出示对志愿者能力和责任感的评语。此种经历和得分,对于就业极为重要。

女儿领受任务回家,对着镜子不停咧着嘴笑。她平常性格内向,不大动表情。那一天,她直笑得腮帮上的肌肉都哆嗦起来,好像白天跑了太多的路,睡觉时小腿抽筋一样。我说,艾尼卡,你这是怎么啦?按照中国话说,是吃了笑婆婆的尿了吗?女儿说,妈妈,我被分到一家像迪斯尼乐园样的游乐城,将穿着员工的制服站在一个岔路口为游人指路。经过测算,游人从进园玩到我所站立的地方,有三分之一的人会有需要方便的念头。虽然一路标有显著的卫生间指示牌,但仍有很多人会四处张望,向服务人员打听——洗手间在哪里?这个时候,我的工作,喏,就是一边打手势一边笑容满面地回答:请往这边走。

工作基本就是如此,很简单,很单调,但是必不可少。今天,公园服务总管问我,你知道每天要说多少遍“请往这边走”吗?我说,不知道。总管说,要回答6000遍。这句话,我相信你在说第一遍的时候会亲切可人、温柔有加,说到1000次的时候也还算彬彬有礼,但你能保证在每天第6000次重复它时,脸上依旧是真切的笑意,口气中没有一丝厌倦的情绪吗?如果你做不到,现在离开还来得及。

我心中一抽,女儿个性强,能承担如此乏味的工作和持续地善待他人吗?没有把握啊。忙问,艾尼卡,你怎样回答?女儿说,我想,这是一个培养爱心、锻炼耐力的好机会,再说为了得到一个就业参考的好分数,我就咬牙答应下来了。您没看我正在练习微笑吗?

艾尼卡真的说到做到了。我曾在游乐园快下班的时候偷窥过她,那大概已经是她当天的第5000多次微笑了,依旧纯真善良、举止到位,无一敷衍。以至义务劳动结束时,她说,妈妈,我已经忘记如何表示愤怒了。当然,她得到了很好的评语。

听完首席代表的话,我说,您这样一讲,我是又明白又糊涂了。明白的是,艾尼卡是一个好孩子。糊涂的是,既然人的优良品质是培养出来的,这不又和您的天生自信学说矛盾了吗?

首席代表笑起来说,不要钻我的空子啊。天生素质当然最好,如果不具备,就只好退而求其次。好比天然的大虾捕捞光了,人工养殖的也行啊。天才加上训练,就更棒啦!

世界上很少有报酬丰厚却不需要承担巨大责任的便宜事。

记得我曾跟一些上中学的孩子谈心,他们尚年幼,我以为对各自的将来还懵懵懂懂。不想,大谬。几乎每个孩子,都能振振有词地把将来的工作阐述一番。让我吃惊的是,他们向往的职位,都是挣钱多而轻松惬意,且不想负担很大的责任。

我不知道这种想法从何而来,估计是周围的成人灌输给他们的吧。我以为,这是一种不良的期待。

第一,这不真实。世界上有没有挣得多、活儿又轻松的事呢?我不敢说绝对没有,但我敢说,概率一定非常低。如果大家都想找这样的事,那几乎轮不到你头上。依我多年来的经验,在你考虑问题的时候,对那些小概率事件干脆不要打到算盘里,因为太容易碰壁,到那时你会埋怨社会的不公平。其实,是你先对这种可能性的概率失去了公平的判断。

第二,这不现实。现实是,这基本上是个付出劳动才能获得收益的世界。我见过付出了劳动却得不到收益的事,这种事还真不算少。于是便有了这样的说法: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为什么不问呢?因为没法问,问了,那回答也不乐观,收获很可能是零。因为你做事的过程中,你收获了喜悦,乐在其中,也就物有所值。总而言之,你干活得不到报酬的事,常常发生。反过来的事,几乎没有。你说现实残酷也罢,不讲理也罢,它就是这样一板一眼,自说自话。

第三,行业中有许多秘密你不知道。你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为什么别人可以得到既风光、收入又好的工作?当事人不一定把所有的秘密都告诉你。我认识一个被人包养的女人,她的那位所谓的“老公”,每月给她一份不薄的薪水,给她置办了好房子和红木家具,表面上看起来,她养尊处优,非常惬意。同她处得久了,她说,这也好比一份工作,要保住这份工作,付出的辛劳非同小可。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毕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