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封面或专题介绍,至少有过姚庆章、刘国松、廖修平、费明杰、夏阳、朱铭、韩湘宁、陈昭宏、司徒强……不过必须在此坦白身份,我曾任该刊编委,并且和杨炽宏合编过两期特刊。
毫无疑问,属于这个苏荷世代和现象的,绝不只是前面提到的那些艺术家。另外还有一批又一批艺术工作者(绘画、舞蹈、设计、写作、建筑、时装、电影、舞台、音乐……),或曾在此时此地研读工作,或仍在纽约定居创作。他们都是这个世代和现象的参与者:郑淑丽、木心、周之文、崔明慧、周龙章、裴在美、叶永清、冯明秋、曹又方、胡因梦、马汀尼、黎国媛、平珩、罗曼菲、陶馥兰、王正方、胡乃元、韩枫、罗大佑、陈锦芳、关晃、赵春翔、曾仕猷、沈明琨、梁贻凡、黄荣禧、赵冈、张树新、翟宗浩、樊洁兮、梅丁衍、薛保瑕、许自贵、钟明德、郑培凯、金恒伟、杨泽、冯光远、徐惟玲、黄承令、涂平子、胡德伟、林洲民、李伟珉、严力、陈张莉、瞿小松、周龙、陈怡、谭盾、李安、黎明柔……
大概是90年代初吧,领了二十多年风骚的苏荷,开始为其盛名所累。光是当年一万美金五千平方英尺现在两百万,就足以把所有挣扎中创作的艺术家拒之在外了。考虑到当初是这类勇敢的艺术家开拓创造了苏荷,并给予它以生命力和创造力和吸引力,而今天恰恰是这类艺术家无力在此生存创作。再考虑到自90年代起,前卫艺术似乎有了不止一个山头,那苏荷作为前卫中心的位置也就难以保持了。
一向追随新潮艺术的苏荷画廊早已得风气之先而另觅水草,渐渐北移到了“雀儿喜”(Chelsea)。十年下来,就其两百多家画廊的现况来看,已将这片类似60年代苏荷的工业区,开拓成为纽约最新的艺术阵地。
那今天的苏荷呢?还住在这里创作的是那些有幸早已拥有空间的艺术家,或已有身价的艺术家。但是它已经无法再吸引、孕育、造就新一代的艺术家了。逼走整批画廊、乘虚仗财而入侵的是一家比一家昂贵的时髦名牌连锁商品店。今天,苏荷变成了一个高级商业消费观光区,纽约一日游的重点站。
但是无所谓,苏荷已经成功地带动了一个潮流、一个时代,使命完成。而就苏荷华人艺术家来说,也起码在台北市立美术馆1991年举办的“台北——纽约:现代艺术的遇合”特展,得到了确认。想想看,20世纪上半期前往巴黎那批中国艺术家,似乎没有几个和当时已经如日中天的现代主义挂钩,而20世纪下半期来到纽约的这批华人艺术家,则不但和现代最新艺术潮流接上了轨,还作出了贡献。再想想看,有作品参加“台北——纽约”特展的十七位艺术家之中——陈昭宏、陈锦芳、秦松、卓有瑞、庄喆、钟庆煌、韩湘宁、夏阳、薛保瑕、黄志超、廖修平、梅丁衍、司徒强、杨炽宏、姚庆章、谢里法、陈定祥——几乎全部都是曾在仍在纽约创作、属于苏荷世代和现象的艺术家。
也许夏阳十年前即感到苏荷的大势已去,或许他觉得需要改变生存空间才能继续创作,当然也可能出于和艺术无关的理由,反正,他决定了回台湾。
夏阳(左),作者(右),北投工作室,台北,1994(作者提供)
纽约华人文化圈为他举行的一个个饯行宴之中,最热闹的一次是在韩湘宁家,总有一两百人,圈内圈外的朋友几乎全都来了。大家都吃得很好、喝得很好、玩得很好、乐得很好(几乎像二十年前),而且也都在为夏阳祝福。只是今天回顾,那天晚上的聚会,真有点像是这个苏荷世代和现象的最后晚宴。
历史会评价这个世代参与者的成绩和成就。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只能感到,无论今后有多少又一代杰出优秀艺术家来闯他们的纽约江湖,只因时代和潮流和苏荷的改变,就再也不可能出现这样一个世代和现象了。而旁观者的庆幸是,在这个世代和现象发生的时候碰巧在场,目击到我这些朋友在苏荷的奋斗,以及他们在纽约留下来那浅浅的足迹,和那深深的脚印。
2001
——天真?(是的)内疚?(肯定)可爱?(哈!)
这几个月来,引起全世界注意的美国丑闻接二连三地未曾停过,比电视肥皂剧还精彩,比成年人电影还过瘾,比通俗小说还有意思,头版新闻比娱乐版更娱人。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张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