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斯首先表明他本人不吸烟,但当他看到吸烟者近年来所受到的打击的情况,连他都感到同情(谢谢)。他提出的反驳,对吸烟者来说可更加温暖。他说他看过环境保护局出版的研究报告,并且指出三千名非吸烟者因二手烟而死亡这一点。但是他认为,这是一个利用坏的科学来证明政治上正确政策合理的一个明显例子。他提到环保局审查了十一项美国研究,对象是吸烟者的配偶,而在其中十项,研究人员没有发现肺癌在统计上有任何显著增加,只有一项研究证实确有增加,而环保局正是以那项研究作为被动吸烟是危害健康的根据。他最后说,不错,吸烟不卫生,但二手烟的致癌危险充其量也是微不足道的,如果各个州政府根据此一似是而非的科学证据来禁止吸烟,实在对全美将近五千万吸烟者太不公平了。谢谢!
我必须承认,我也看了那一章,但我完全没有看懂,太专业了。所以我只能假设帕金斯所公开声明的不无道理。我还必须承认,我对他一无了解,他甚至于可能是美国烟草工业的代言人。可是,他的文章出现至今也有一个半月了,我也没有看到或听到环境保护局的公开答辩或驳斥。
至于我,我可以向你保证,在像纽约(或洛杉矶、台北、北京、曼谷、墨西哥城……)这样的大城,空气污染到不吸烟的人也等于每天抽半包的地步。再如果你生活在曼哈顿,每当你等红灯过街,你所吸进前面任何一辆汽车排出来的废气,相当于……相当于你一年所吸进的二手烟。
最后,这是我,作为一个吸烟者,给所有人的劝告:不吸的话,不要开始。吸的话,可戒就戒。不戒的话,别在儿童孕妇面前吸。盗亦有道!
1993
虽然当年我在北平、天津、重庆,就已经跟着大人去看美国电影了,例如像,让我提几部还记得中文片名的老电影,《大盗杰西》《神枪手》《魂断蓝桥》《东京上空三十秒》《北非谍影》《反攻缅甸》《侠盗罗宾汉》《出水芙蓉》《钟楼怪人》《乱世佳人》……但我是在50年代开始进入青春期的时候,在台北的西门町,才真正地迷上了她,每个星期看上三四场,宁愿逃课也绝不肯错过哪怕是一部三流的片子。如果照(好像是去年)法国文化部长所说的,而且后来又因此公开道歉,好莱坞电影是“美国文化帝国主义”,那我可以说,自从我明白了为什么米高梅那头雄狮要在电影开始之前吼叫几声之后,我就被征服了。
虽然后来在日渐长大的过程中,接触到了日本电影、意大利新写实、法国新浪潮,还有瑞典和印度那两位大师的作品,以及杂七杂八的各种其他片子之后,我也曾不时对好莱坞产生过不同程度的怀疑。但是现在看来,总的来说,我觉得我仍然算是美国电影的忠实观众,尽管我最近一阵子反而很少看了。
《红河》(Red River)剧照。牛队出发前,左至右:John Wayne, Montgomery Clift, Walter Brennan (来自网络)
我好早以前就发现,非美国观众之中,大多数都像我一样迷。当然也有些人像那位法国文化部长一样敌视,而且也有不少人好像并不把好莱坞电影看在眼里。可是不管是谁,也不论他的反应是什么,他们几乎都有意无意地把好莱坞与美国画了一个等号。换句话说,他们对好莱坞的喜怒哀乐,差不多相当于他们对美国,或美国文化,或美国生活的喜怒哀乐。
画这个等号是很自然的,而且尽管一定会有例外,但可能比人们所想的更为接近事实。在美国以外无论任何地方看了几年好莱坞电影之后第一次来到此地的人,往往发现,不论有多少莫名其妙的疑问需要解答,但这个社会和其中生活的人,也并不是那么陌生。他同时会发现,看了几年好莱坞电影要比他看了几年美国小说更容易至少初步认识这个社会。即使考虑到有太多的好莱坞片子只是非常表面或片面地反映这个社会,即使好莱坞多年来拍片的一贯原则一直是要讲一个“有快乐问题的快乐人物的快乐故事”,也还是这样。
美国当代史学家施莱辛格(Arthur M. Schlesinger,Jr.)曾经说过:
电影是美国起了真正作用的唯一艺术。把美国在戏剧、绘画、音乐、雕塑、舞蹈,甚至于可能还有诗和小说方面的贡献勾销掉,那全世界的成就只不过轻微地失色。但是没有美国在电影上的贡献却是不可思议的。电影一直是美国想象力最有效用的工具,此一事实即更加表示电影是有话要说的,不光是关于美国生活的表面,而且还有美国生活的奥秘。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张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