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瓢纽约(40)

2025-10-10 评论

  如果说新闻是历史的初稿,那讣闻可以算是尚未盖棺的论定。大讣闻不谈,日后多半自有无数传记论著另外介绍分析研究,但小讣闻的当事人则,不是说绝对没有,而是很少有机会成为一部传记或论著的主角。前面提到的那位越战美军沙德勒,很可能有人为他作传,但是,不论他一生是多么传奇,他那讣闻的标题,即盖棺前的论定,却是“巴利·沙德勒,四十九岁,民谣乐手,故世”。打了一辈子仗的沙德勒,给今天比较年轻的讣闻读者留下的最后印象却是:60年代的一位歌星死了。

  我的意思是说,因为大部分哪怕是上了《纽约时报》讣闻版的人,多半也只有此则讣闻作为他一生的总结,那这尚未盖棺的论定就很突出了。想想看,关于蒂莫西·巴万德拉的小标题只是“斐济前总理”,那“某某某,四十九岁,药品公司主管”的标题,的确显得和死一样的冷酷。但反过来说,就算有关斐济前总理的讣闻,除了提到他干了一个月的总理就给军事政变赶下台之外,还介绍了他幼年生活、教育背景、成长过程、奋斗经验、家庭状况、社会贡献、品行为人、喜怒哀乐——这才可怕,有谁在乎吗?斐济到底在哪里?

  我觉得这是定期看讣闻的人的一种自然而又矛盾的反应。所以,除非一则讣闻无论在哪一方面和你能够扯上一点点关系(亲朋好友理所当然,我指的是不相识但却例如同校同届同行同业同年同病……),你会经历一种所谓的“认识的震惊”之外,绝大部分的讣闻,我们只能站在远远的地方看。这样比较保险,因为,尽管是在报纸上公开发表的,我们毕竟仍然是在偷看一个否则永远无从得知的陌生人的一生,哪怕这一生只容纳在一个六英寸栏里。

  冷酷吗?我想不是。不错,我从未见过任何人为一个陌生人的讣闻流泪,但他并不比那则讣闻,或这个世界,更冷酷。

  1989

  虽然说只要是人,就有这个基本经验,可是却是美国最先把人类此一共同经验中的一段,变成为一个现象。

  我们都是从我们母亲肚子(好,子宫)里生出来的;我们吃奶、断奶、爬、坐、站、走、跑;我们上学、长青春痘;我们念书、打工、做事;我们成家、生子、立业……最后是谁也免不了的一死。大同小异,我们的祖先如此,我们如此,我们的后代也如此。不去作任何价值判断的话,这就是所谓的人生一世。

  但是这个人生一世有那么一段期间是所谓的“尴尬”期间——青春期。这不是问题,至少不是我要谈的问题。我要说的,是美国在20世纪下半叶,把这个人生阶段的男孩女孩,不但推上了社会舞台而变成了一个人口组群,而且变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集团,同时还为英语制定了一个特定名词——teenagers。

  中文始终没有一个恰当的相对名词。“青少年”是传统的说法,没有错,只是不够精确。所谓之“妙龄”是在形容,而且更不精确。不论生理上青春期是从几岁开始,英文teenagers明确地指“十三”(thirteen)到“十九”(nineteen)岁的男孩女孩。

  虽然teenagers这个英文字战前即存在,但是作为一个特定名词来普遍使用,却是50年代下半期开始的。为了方便起见,我这里用“三九少年”来表示,来指英文teenagers所指的十三到十九岁的少男少女。好,它之所以到了50年代才在美国流行,成为一个美国现象,如果允许我用大字眼来说的话,很简单,自由、民主、开放、富裕。

  直到二次大战,美国或西方社会在童年和成年之间,在一般观念上,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中间地带。“青春期”基本上是一个生理名词,指发育的一个必然过程而已,不带有任何社会意义。说实话,即使在西方国家,战前的规律是,绝大部分人家的子女,一旦念完小学或初中(十五岁左右),都几乎立刻开始工作赚钱,因而被视为“成人”。而如果不是法定成人的话,也至少被普遍看做是“成人”。因为哪怕还是小孩儿,一旦开始工作,就有了收入,就贴补家用,就有了责任。只有至少中上阶层家庭才享有让子女继续就学,甚至于上大学的奢侈,而使他们在步入“成年”之前享有更久的缓冲时期。

  是富裕社会的普及教育根本改变了美国青少年的生活周期。想想看,只不过20世纪初,十四岁到十七岁的青少年,只有13%就学;而到50年代初,这个比例已经增加到75%左右;再到60年代中,可以说几乎全部(95%以上)就学,而其中过半数上大学。“成年”于是就这样给推到二十岁以后。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张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