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瓢纽约(46)

2025-10-10 评论

  美国男人服装是在60年代中才真正有了一次“内乱外患”式的革命。内乱是美国自己的年轻一代和黑人抬头,他们的衣着也因而抬头;外患是与披头士同时发生的英国(西装的始作俑者)男装的突破,即所谓的“孔雀革命”(Peacock Revolution),穿着不光是为守规矩和实用,而是为装扮。一点不错,男人开始像女人一样着重打扮,一样爱美。

  当然,在各大小企业公司商号任职的白领上班族仍然规规矩矩地西装领带上下班。可是,当英国贵族此时此刻都在西装上衣之下,套上一件龟领毛衣,而非白衬衫蓝领带,去出席宴会的时候,你就知道西装的独裁时代就快要过去了。果不其然,到了60年代末——记得那个整整二十五年前的1969年,除了性、药、摇滚之外什么都反的“胡士托”(Woodstock)摇滚音乐节吗?四十万年轻人,而不见一套西装!——对,到了那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连美国社会的中坚分子白领阶级,都有意无意地冷落了他们的上衣和领带,而开始在便装上寻找自己,表现自己,肯定自己。

  但最妙的是,差不多就在这段时期,亚洲出现了一条大龙和若干小龙的影子。而在这些大龙和小龙的社会里,新兴中产人士,因为其中多半也才发现,因而也就非常逻辑地、非常容易地,以身穿一套标准的西装,为事业成功,或进入主流,至少登堂入室的一个象征。这也附带说明了,为什么在70年代初,那些经过美国60年代社会革命洗礼的早期留学生,暑期返台度假省亲的时候,他们的打扮——开领衬衫、马球衫、牛仔裤、T恤、球鞋……给在台亲朋好友的感觉几乎一律是:“怎么美国回来的打扮都是这么随便?!”

  而有意思的是,就在台湾的中产中上家长发出这类感叹之前不久,从60年代下半期开始,先欧洲后美国,服装设计师配合了男装革命的新潮流,搞出来今天人人皆知的“名牌”(designer)西装和便装,而尤其是便装。好,一旦有了奇贵又时髦无比的这个名牌和那个名牌——我的老天!连牛仔裤都有名牌——那在经济已经起飞的台湾,那些口袋里有不少余钱的家长及其子女,也就无需多加思考而光靠刷卡,就可以又保险又时髦地借名牌来装扮自己。

  唉!实在难说名牌到底是帮了他们,还是阻碍了他们的成熟。

  当然,西装并没有因为便装的兴起和流行而没落。它仍然是比较正式场合的标准服装。因为西装不光是服装,它是制服。你可以说它是中产布尔乔亚的生活、工作、身份、地位以至于世界观的一种具体表现。传统大企业之所以要求其白领职工每天西装领带上班,可以说正是它们管理自己的一种控制手段。我觉得这是不少人厌烦西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不是因为西装不好看。合适合身的西装可以非常漂亮,非常潇洒,只不过当你每天必须如此穿着才能外出工作办事社交的时候,才令人感到窒息和约束。

  这么看来,穿西装可以说是一种相当被动的行为,因为老板和社会要求你如此穿着。因而不难想象,从80年代下半期以来,当便装在大部分场合场所都可以和西装平起平坐的时候,无论是传统的老体制还是新兴企业,都接受了这个新潮流而逐渐开始给其白领职工在服装上一个自主和主动的机会,才逐渐出现了所谓的“星期五便装”(Casual Fridays),使其工作人员更高兴地,更不要说更舒服地,为公司经营业务。更何况,自从70年代北加州“硅谷”闯出天下以来,一个个年轻计算机鬼才,不要说叫他们每天西装领带上班,他们肯穿袜子皮鞋已经不错了。

  每天只知道穿,而且穿了半辈子西装的人,现在可有点麻烦了。这是一种由被动改为主动的麻烦。因为决定选择在你,也就是说,你本人要为你自己的装扮负责。但是考虑到便装的选择和搭配几乎可以无穷,好坏丑美也都是你自己本人的决定,而且立刻反映出你这个人的品位和认识和自信,那缺乏美感胆识和风格的人,多半不愿多费心思地又依旧套上了他们熟悉的西装领带。也许,其中有点余钱的人多半就去照顾名牌了。

  在美国,“便装是时装”早已经是一件事实。在任何一个时髦场合场所——我指的还不是穿西装连门都进不去的年轻人聚会所在——我是说在任何一个当年必定全部都是西装领带的场合场所,今天,一眼望过去,差不多一半都是相当帅的便装。换句话说,今天,西装只是各式各样男人时装的选择之一,而非唯一。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张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