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瓢纽约(45)

2025-10-10 评论

  不管怎样,将近六十年前开始画的一个圈子,到现在差不多快完结了。而再考虑到因为今天科技信息发展到有相当一部分人根本就在家里的个人计算机前工作,那你穿什么或不穿什么根本不需要考虑了。真正需要考虑如何穿着,反而是你休闲期间外出玩乐的时候,那才真的需要你用心打扮。那才是真的麻烦!

  (二)

  除了近代少数一些国家,为了非常表面而武断的原因之外,西装(business suit)是最容易被引进非西方社会的一件产品。不但容易,而且明显,而且自动自发。

  原因可能不止一个,但最简单基本的是,无论你,例如在民国十几年,是否已经认识了解西方,或已经学会外语,一旦“西装革履”起来,你给人的印象必定是,如果不是赶时髦西化的话,也立刻和现代,至少和西方挂上了钩。

  西装是20世纪西方以中产阶级为主的代表服装。你可以说是他们的制服。是这些人在交往日益密切的国际关系中,渗入到了非西方社会,与其当地对手人士打上交道。无论政治、外交、经济、贸易、社会、文化、军事等等,莫不如此。

  看看当年袁世凯,甚至于孙中山的军装照片就清楚了。就算今天看来有点不伦不类,那也是经过西方洗礼之后的不伦不类。

  在亚洲,这方面学得最早,也最彻底的是日本。远在19世纪明治维新前后,日本上层人士发现从中国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模仿了的时候,即主动地去欧洲学习,除其他之外,如何穿衣、打扮、社交,一直到如何饮享下午茶,如何使用刀叉。尽管当时的大清帝国没有这个国策(连义和团都还没有上场),可是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少在有租界洋行的中国大城市,你只要看看老黑白照片和老黑白电影就会发现,不少风流才子、富商阔少、名流雅士、归国子弟,几乎一个个都西装革履起来,有的在特殊场合甚至于全身燕尾服。

  但不论是日本还是中国,这些有心和有此需要的人要模仿的,基本上还是西方中产既成体制的西装,而非蓝领阶级的工人装,当然更不会是西方边缘族群,例如艺术家或影剧明星或流氓无产者的那种奇特反叛装扮了。而且就算有的话,也是极少数。这当然是因为,无论战前30年代和更早,还是战后50年代和以后,西方是中产者当道,那他们的西装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最早的一个外销成功的产品了。

  台湾上场得比较晚和慢。抗战胜利之前五十年它归属日本,但人民的地位又次于日本国民,因而很难从日本或中国的角度来看西装的问题。而50年代,台湾仍然相当封闭,经济还没有起飞,社会上还没有出现一批具有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中产人士。西装是那个有什么穿什么的时代台湾社会上仍然相当引人注目的装扮。

  而当时的中国大陆,自从50年代开始与西方中断了一切关系之后,更无法从这个角度来衡量。反正上下一致都是毛装,充其量是高干的上衣是毛料,或多了一两个口袋,但也只不过是如此而已。大陆方面的西装,要到80年代初才开始慢慢如履薄冰似的上场露面。而便装在此时此刻还只被当作是乱穿衣的后果,而非时装。我记得我1974年去北京,当我的叔叔看到我身上是一件连烫都不烫的印度棉衬衫和牛仔裤,年轻时代西装笔挺的他,在当时的情况之下,也只能坚持要我去买一件“的确良”(当时流行的一种国产人造纤维,不用烫,更无需布票)。是,大陆的西装到了80年代初才开始唱这场戏。记得吗?某某政治局常委身穿西装出席国宴在当时是件头条新闻——穿西装成为一种政治表态!

  虽然美国在西装领域之外一直有一个反主流的服装传统,例如好莱坞或佛州度假胜地一些有闲有钱人士的各种便装和运动装,但是直到60年代初,西装仍是主流,而且本身基本上变化也不是太大。但是就算战后50年代的西装和20世纪初的西装有所不同,但仍不外是上衣、长裤、衬衫、领带。偶尔再多一件背心。也许翻领或领带宽了、窄了,也许流行了一阵单排纽、双排纽,或流行了一阵英式剪裁、美“常春藤式”、意大利式,或某种材料色调,但仍不外是传统的西装领带。纵的如此,横的也如此。例如说,一般西装和上流中上有钱有闲阶级的西装相比的话,大不了是在材料之好坏、手工之粗细、剪裁之优劣、价格之高低方面有一些差异。但总的来说,手做的和成批生产之间,在式样上已经没有多少分别了。对大部分不讲究穿着的男人来说,西装就是西装,不外是西装领带而已。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张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