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瓢纽约(44)

2025-10-10 评论

  虽然在,比如说,布鲁克林的某个军械库现在变成了无家可归人士的收容所,但这个美国现象仍有迹可寻。七团军械库仍无比时髦,从其对外开放的餐厅和酒吧仍可感受一些当年的味道。而如果你刚好碰上它正在举办什么慈善宴会的话,那你仍可看到大礼服、高级时装、珠光宝气的绅男仕女,以一个人1000美元的票价,为艾滋病人筹款。

  1990

  (一)

  远在世界各地的大龙小龙开始模仿,或仿造什么电动玩具、电子配件、黑白彩电、整组计算机,或者是全盘西化的麦当劳、肯德基炸鸡之前,老早就有了一小批时髦人士,无论有没有出过洋,就已经首先抛弃了各自的民族传统服装,而开始——还记得这句曾经一度流行的名词吗?——“西装革履”起来。

  一点不错,西装是非西方人士面向西方的第一道关,是事后一切模仿的老始祖。

  西方服装之标准化、简化、现代化,是发动了工业革命之后的英国社会有了这个需要。就连独立之后的美国,尽管是第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但其当时的政治经济领袖,或上流社会的打扮,仍然属于欧洲贵族式的。甚至于到了南北战争前夕,南方大地主的千金小姐们,如果你还记得《乱世佳人》开始的几个镜头,没有老妈子在后面帮忙,费雯·丽所演的郝思嘉,连衣服都无法自己穿。

  当然,差不多就在这段期间,美国也工业革命了。美国社会上的男人服装,才日趋简化,开始模仿已被英国标准化的“西装”,作为社会上可被接受的标准服装。换句话说,即“西装(领带)革履”。

  到了本世纪初,这场工业革命在美国是如此之成功,不但超越了它的老师英国,还给我们带来了至少两个新名词:“白领职工”和“蓝领工人”……劳资的分界线就是他们的衣装打扮。一方是蓝色牛仔裤开领衬衫,另一方是西装上衣、白衬衫和领带。

  20世纪初到二次大战前夕,像美国这样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在服装上仍有一大堆成文或不成文的严格规矩。没有西装上衣领带长裤皮鞋,不可涉足任何正式餐厅、娱乐或公共场所。妇女必定落地长裙,而绝不可能想象身穿长裤外出。就连蓝领工人同志礼拜天上教堂的时候,也必定西装领带。除了农牧场或边远地区,小孩子们仍不能穿牛仔或工人裤上学。也就是说,服装上仍不那么民主自由。传统风气,尽管这个传统的历史并不那么久,仍然相当浓厚。

  可是美国究竟是美国,而且现在回头来看,也好像只能发生在美国。意思是说,在一个偶尔或偶然的情况之下,一人可以改写历史,或更改传统。

  算它是虚岁六十吧!因为严格说来,根据我手边的资料,应该是整整五十九年前,即1935年8月6号,一位当时才二十五岁、负责收账的白领小职员,在纽约市七号马路时装中心一幢大楼等候电梯去收款的时候,发生的一次事件,为美国便装打开了一道门,也为美国人随便穿衣服创造了一个新时代。

  据说纽约五十九年前的8月和今天一样,闷热、酷热。而我们这位无名英雄(当然他有名有姓,可是他扮演的却是真正无名英雄的角色),只是因为他只身穿一件长袖衬衫和一条领带,而没有穿西装上衣,而被开电梯的认为衣冠不整而拒绝他进入搭乘电梯。二人开始争吵,大楼经理叫了警察,小白领被捕。

  谁也没有料到,几乎全纽约,至少大半白领人士,都站在这位无名英雄小白领这一边。报纸杂志封其为“人权捍卫者”,并称整个诉讼程序为一场“社会革命”。谁也没有料到西装革履的背后潜伏着如此深远的不满和愤怒。当然,这是美国,三天之后法院开庭审判的结果是,这位白领小职员完全有权利在如此闷热的酷夏纽约,不穿西装上衣,而只是一件衬衫和一条领带,去搭乘任何电梯,或进出任何场所。

  可是美国便装时代并没有因为此一如此精彩的先例而流行。还有一阵,这要等到二次大战结束,先由50年代的年轻人开始,接着是60年代的各式各样的社会政治文化运动,才真正将美国便装的概念传遍各地。但仍然打不进,也影响不到根深蒂固的老体制,像什么银行、保险、工企业界等等。这些领域的阵脚,要到80年代中才开始有点动摇。

  今天,这些传统的大企业,无论在其总部还是其他各大小办公楼,都在主动地鼓励其白领职工,至少每个星期有一天,而多半是在星期五,可身着便装上班,除非你有重要会议要开,或有重要客户要面谈。而这些大公司企业的说法是,身穿便装、开领长短衫、卡其裤等等,来办公室工作,会促进职工的生产力、创造力和活力!而没有人敢承认,身穿便装舒服,而穿舒服的衣装去工作,至少工作起来舒服一点。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张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