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瓢纽约(43)

2025-10-10 评论

69团军械库正门,曼哈顿

69团军械库。列克星敦大道,曼哈顿

69团军械库前纪念碑。1913年在此举办的“军械库展”将欧洲现代艺术介绍到纽约,曼哈顿

  南北战争之后,第七团因为以前的团总部和操场不够用(也不够结实,室内无法出操,但别问我为什么必须在室内操演),才说服纽约市捐出坐落在公园大道与66和67街之间的一块土地。这个所在是当时所谓的“丝袜区”(silk stocking district),就是说,有权有钱有势的人的地区,也就是说,第七团官兵的地盘。

  第七团邀请了自己的一位成员,名建筑师克林顿(Charles W. Clinton)来设计。这幢于1880年落成的第七团总部就是今天曼哈顿这座建筑物,“第七团军械库”(Seventh Regiment Armory)。

  因为这是一个独特的美国现象,所以连一个普通名词armory(军械库、武器库、兵工厂……)一旦用在国民警卫队身上,就有了不同的意思。

  第七团军械库(或任何师团军械库)当然有各式各样的武器,但基本上它是团总部和操演场。它的外形和布局像是一个大堡垒,但因其建筑设计取自19世纪的火车站,并使用当时先进的工程技术,才可能在一个屋顶之下容纳着两座独立的建筑物:一座四层行政大楼(团总部),一个两层高、两百比三百英尺的大空间(操演场)和观众台。

  从第七团军械库于1880年落成到一次大战前夕,纽约市一共建造了将近三十个军械库。难以想象的是,这笔庞大的投资多半来自民间。比如说,第七团军械库就是私有财产,今天还是。问题于是很自然地出现了,为什么当年民间社会人士肯出这么多钱来建造一个个不从事生产,因而也赚取不到收入的军械库?

  用心简单,用心良苦。以“丝袜区”为代表人物的纽约(或美国)中上和上层阶级人士,在看到19世纪下半叶各地的政治、经济、社会动乱后,感到万分恐惧。想想看,什么石油大王、钢铁大王、铁路大王等等财阀,都是那个时代形成的。贫富之不均,悬殊之大,在美国史无前例。而这也正是美国工会运动迅速成长的时候,罢工不断,流血不断,再加上一波又一波数以百万计的东欧和南欧贫苦移民和难民,这些特权阶级真怕罢工走向动乱,动乱走向革命。他们想出来的答案之一就是建造军械库,驻扎民兵,紧急时刻可以平乱,同时又可以作为一个法律秩序的象征,明白地暗示新移民:你们可以来,但可别乱来。

  第七团军械库外形也许像座堡垒,也表达了它所要表达的戒备、力量和权威,但是考虑到民兵的传统,尤其考虑到纽约州国民警卫队第七团当年的背景,那就不难想象第七团军械库的团总部的设计,可不是一般的步兵营房。第七团总部是上流社会的名建筑师、名室内设计、名艺术家,来为与他们在同一社交圈来往的特权官兵设计的,一切以上流社会的所谓“男人俱乐部”为典范。因为他们都是“军官和绅士”(officer and gentleman),所以即使在服役,他们的社交生活还是下午茶、星期六夜舞会、马球、慈善宴会……而又因为每个国民警卫队都在设法吸引与自己成员身份相称、至少要有同样的价值观念的人士加入,那就更不难想象第七团在照顾服役队员的生活、起居、食宿方面的种种奢侈,简直是必要的了。

  这一切到了国会通过1916年的“国防法案”,正式将国民警卫队并入联邦部队,才开始改变。首先,军械库建得少了,只有经济大恐慌的30年代,政府大力投资为失业人士安排工作,才又建了一些,可是再也不可能如此豪华了。今天,不少军械库因其独特的建筑结构,经常为地方活动提供场地,举办田径赛、慈善宴会、义卖展览,做临时影棚等等。

  因为经常有这些活动,我才有机会去了曼哈顿的两个军械库。一个是西14街的“42师军械库”(麦帅曾任师长),一个就是第七团军械库,都是去看古董展(但从未买过,好的太贵,不好的也不便宜)。另一个著名的是列克星敦大道和26街的“69团军械库”,我没有进去过,但它之享有大名是因为1913年在这里举办的所谓的“军械库展览”(Armory Show),才将已在欧洲兴起的现代艺术介绍到了美国。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张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