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我不我不!"
妈妈的脸贴到了我的脸上。我不忍心再挣脱。她耳旁的白发罩在我的眼前。这时橘红色的阳光透过窗棂射进来,四周一片寂静。
好像只是一瞬间,我懂得了什么。是的,我必须离开这个小茅屋了,尽管它连着我的血肉。
……
因为小鼓额一直没有回来,我不得不去她家里一趟。我真担心她返回的路上出事:拐子四哥每次都要送她一程,可她的自尊心又太强,总是早早把他赶回来。她认为自己是个大人了,不需要别人看护。她大概并不知道自己有多么弱小可怜。
她不太愿意回家,那个环境令她窒息。但她又特别牵挂自己的父母,这多么奇怪啊——没到那样一个地方去亲眼看一看,是不会明白其中的缘故的。
还好,她只是因为身体不舒服才留下的。我已经是第二次到她家去了,但她一家人对我的到来还是有些慌促。她用埋怨的目光看着父亲和母亲,因为他们一会儿喊我"东家",一会儿又喊我"大官人"。这是多么古旧陌生的叫法啊,这种叫法让我心酸。我简直不敢注视两位老人。
他们刚刚五十多岁,可看上去至少有六十多了。
这个平原上大部分人家都睡土炕,我们葡萄园的茅屋也有一个很大的土炕。鼓额自己住在东间屋里,她的父母住西间;中间是两个土坯做成的灶台,好像已经使用了好几代。这幢泥屋很矮小,仰脸看看,屋顶的高粱秸被烟火熏得焦黑,从上面垂下一串串尘网——这儿的人对于打扫屋子顶棚的灰挂是极为慎重的,他们将其视为"钱串子"。
屋内几乎没有一件木制家具,只有三两个泥巴捏成的箱子,用来盛粮食和衣物被子。我在中间屋里看到了一个风箱——惟有它是木头制成的!尽管我对这儿比较熟悉,可仍然对这种贫穷感到一阵阵惊讶。这是真正的贫穷。
你能想象富裕的登州海角还有这样的人家吗?
整整一条村街都是这样矮小的泥屋。我相信每一个小屋内的生活都大同小异。
鼓额母亲身体不太好,眼睛好像有毛病,不断地流泪,她就不断地揉搓,使眼病越来越严重。她坐在炕上,穿了厚厚的过了时令的棉衣,上面已被油灰遮得不辨丝纹。她因为我的到来而感激、羞愧,并有着深深的不安,差不多一直在拍打膝盖,"了不得了,东家来哩!俺家个毛孩儿有天大福分不,让东家好饭喂着大钱花着,还进门看望哩。我跟她爹、跟毛孩儿说了:来世变驴变马报答吧!天底下也找不着东家这么好的人哩!……"
我险些在她面前流下泪来。
我一直觉得有愧的,就是不能给予雇工更优厚的待遇。因为我们的园子没有那么多的钱,它刚刚复苏……可是眼前的老人却充满了感激。
鼓额一遍又一遍制止母亲说话,母亲就喝斥孩子:"毛孩儿知道个什么?还不快些为大官人端个茶盅儿?"
一句话提醒了鼓额,她开始为我倒水。她把一个瓷碗洗了又洗,这才盛来一碗白水。家里没有茶,也没有茶盅儿。
鼓额的父亲也穿了一件大襟棉衣,腰上扎了一根布带。在我的印象中,大襟衣服只有女人才穿,所以我对这种打扮觉得奇怪。他很瘦,灰尘像是深深地嵌在了皱纹中,已经没法洗去。他总是笑,又有着无法掩饰的惊慌。这惊慌只有在他转脸喝斥鼓额时才消失。
"东家啊,在家吃饭吧,如今不比过去,吃物多哩,你看看咱家里……只要东家不嫌弃就好……唉,毛孩儿家小小年纪,不懂事,拖累人哩,东家多调教、多担待些是哩……"
他颤颤的声音流露着无法描叙的感激。他似是深深亏欠于我——他欠下了什么?他知道我站在这个屋顶之下,心里正想什么吗?
我不止一次在心里决定:再也不到这儿来了。我第一次来这儿就这样想过。可是我做不到。这儿有一股奇怪的磁力吸住了我——那就是一个平原的真实。我不想来,是因为我像所有人一样,总是害怕一个真实。但我终于明白,真实是无法遮掩的。我强烈地感到了一份赤裸裸的真实。我是属于这份真实的……
这大半就是我离开又归来的真正原因吧?
我心灵深处有个声音,它催促我走向平原。在这儿,我才会面对着它,羞愧不已。我是平原上出生的儿子,我因此而羞愧。我是一个人,我因此而羞愧。
我在他"吃物多哩"的提醒下仔细看了看,这才发现屋角堆着一些红薯,墙上悬了束起的一撮高粱穗子,风箱旁还有卵石似的马铃薯。一股秋天的清香气驱除了另一种气息,一个季节的安慰全装进这座小泥屋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张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