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33)

2025-10-10 评论

自古以来,印刻在史册上的人毕竟微乎其微,若不是有惊天之举,又何来流传千古。多少红颜名将死后只是一堆无人问津的骸骨,谁还能辨认出当年他们绝代的容貌?又有谁知晓他们曾经有过的风华故事?但终究还是有人被记住,就像我们记住林徽因一样的记住。

想起林徽因就会记得:“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想起徐志摩又会记得:“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说到“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句话,就会记起顾城。而看到“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会怀念那个叫海子的诗人。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留下几句给人启发的名言佳句,只是有幸让人记住并得以流传的真的不多。有些人必定要以死来证实曾经留下的美丽,或许谁也不明白,到底怎样的人生才算是无憾。难道烟消云散就真的枉来人世一遭?而流芳百世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如果说建筑事业是林徽因的一种人生信念,那么文字则是她对美好情怀的一种约誓。每一个微雨落花时节,每一个清露莲荷之季,或是秋叶飘零之时,抑或是寒梅傲雪之日,她的心中都会生出无限感思。或许每个文人骨子里都存有这份情结,纵算不是文人,也会被每一朵花、每一茎绿,或是偶然打身边经过的晚风给打动。

这年秋天,林徽因写下了一首著名的长诗《秋天,这秋天》。多少人被她这首长诗深深感动,纵是萧瑟之季,亦没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伤。在林徽因的内心深处,哪怕是怀念一个逝去的故人也是温软而柔情的。在她眼里,秋天是一场华丽的筵席,秋天有骄傲的果实,有走过庄周梦里的蝴蝶。

秋天,这秋天

这是秋天,秋天,

风还该是温软;

太阳仍笑着那微笑,

闪着金银,夸耀

他实在无多了的

最奢侈的早晚!

这里那里,在这秋天,

斑彩错置到各处

山野,和枝叶中间,

象醉了的蝴蝶,或是

珊瑚珠翠,华贵的失散,

缤纷降落到地面上。

这时候心得像歌曲,

由山泉的水光里闪动,

浮出珠沫,溅开

山石的喉嗓唱。

这时候满腔的热情

全是你的,秋天懂得,

秋天懂得那**,——

秋天爱的是那不经意

不经意的凌乱!

……

这叶落了的秋天

听风扯紧了弦索自歌挽:

这夜,这夜,这惨的变换!

然而秋天也是一首挽歌,是一场离合幻梦的交变。对于季节交替,岁月更迭,林徽因始终充满感恩的心。她不肯做那悲情女子,不愿对过往低头,所以她喜欢怀旧,却不会沉迷。这样一个美好的女子,也许我们应该留给她更多的祝福。无论她飘散至人世间的哪个角落,都希望她可以日日平宁,岁岁逢春。

人间四月

我们常说时光如流,转瞬而过,无论是华美还是萧索,是喜悦还是悲伤,都会随年轮的消逝而隐没无踪。我们一笔一墨所记下的其实都是生活的流水账。无论你的人生多么起伏跌宕,或是怎样的平淡无奇,在生命的书页里,不过是墨多墨少而已,不会有其他的区别。不是所有的读者都喜欢看曲折坎坷的故事,都愿意热泪盈眶。那些真正走过岁月的人,更愿意读一本温和的书,品一壶清淡的茶,悟静好人生。

相对来说,林徽因的一生在那个风云起落的年代真的不算坎坷。虽不是一路平坦,却也没有掀起过大风大浪。所以我们忆起这个女子,美好多于悲伤,幸福多于苦难。她的一生虽历经几段感情,却把握得十分妥帖。三个才华横溢的男子深爱她一生,她却没有将谁伤到支离破碎,仿佛她永远都可以用温和的姿态对待爱她的男子,让他们不敢随心所欲、不管不顾。

林徽因在事业上的成就或许很多人不知道,她和梁思成研究的古代建筑在当时已成为一道瑰丽的风景。一九三四年,中国营造学社出版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林徽因为该书写了《绪论》。之后,林徽因、梁思成同费正清夫妇、汉莫去山西汾阳、洪洞等地考察古建筑,又应了浙江建设厅邀请,到杭州商讨六和塔重修计划,还去了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开封及山东历城、章邱、泰安、济宁等处作古建筑考察。几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天涯,那种与天南地北尘土相遇的熟悉,让林徽因更加地深爱这人间烟火。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白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