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颜料(62)

2025-10-10 评论

这篇小文选给五年级的孩子们看,真是十分合适。事情发生的年代,我儿子正巧也是这个年龄段,同学们读起来,也许会有几分亲切感。这些年来,我碰到过若干位家长,跟我说他们喜欢这篇文章,有几位干脆说他们曾模仿这篇文章描写的步骤,让病中的孩子独自去看病。

人是会病的,孩子也不能幸免。生病是生活的一部分,父母不能包办一切。我一直秉承这一思路,来处理自己和孩子的关系。

父母爱孩子,是天性和本能。如何教育孩子,需要学习和实践,本能管不了那么多。孩子一天天长大,能做的事情、能思考的问题逐日增加,越来越多。一切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并没有什么人正儿八经地向我们宣告骤变从哪一个时刻开始。爸爸妈妈这个职务,是世界上最难胜任的角色之一,充满了艺术性和不确定性。

我是医生出身,始终觉得生病不要大惊小怪,不过是生活的颤音,只有按部就班欣然接受,从容面对。看过一个纪录片,说的是狮子如何教后代捕获猎物,妈妈非常认真和周到,甚至不惜向小狮子发脾气,撕咬它们,以求让孩子们习得正确的捕猎方法……我很感动,心想一个动物尚且如此言传身教,作为人类的母亲,爱孩子,要有目的有步骤地训练孩子奔跑和翱翔的能力。

有一位女性告诉我,儿子在武汉上大学,某天早上起来不舒服,请了假躺在床上。到了中午,觉得身上发冷,可能是发烧了。同学们到校外参观,也没人回来。男生很害怕,就给他远在北京的妈妈打电话,说:“我快要死了,你救救我。”妈妈说:“你赶快到医院去看病啊。”他说:“我不会看病。”妈妈百般无奈之下,给当地一个朋友打电话,求他放下自己的工作,到××大学宿舍楼,带自己的孩子去看病。那个朋友就打了车,跨过长江到了大学区,好容易才找到男孩,把他送到医院,最后诊断是重感冒。这位妈妈对我说:“我要是早点看到你的这篇文章就好了,也不必让人家跨过长江去救我的孩子。”

我的这篇小文是从一个妈妈的眼光和心情来写的,不知道孩子们能不能体会到母亲的百感交集——那种既想让孩子锻炼成长,又怕孩子遭受磨难的复杂心理。结尾部分“聊胜于无”一句,可能稍微有点绕。我的本意是:无论一个妈妈对自己的孩子倾注了多少心血,每个人的路还是要自己走。当长辈的只能为孩子们提供一张大致的路线图,可能和现实生活还有很大的距离。归根结底,路是要自己走的。

我有一个小小的建议。给同学们布置一个作业:到医院去一趟,搞清楚看病的程序。或者描写一件发生在医院的事情。这对拓展孩子们的视野,也许有帮助。

那天晚上,比尔请客。

比尔是外交部的官员,负责接待安排我们在纽约的活动。比尔衣着朴素,脸上永远是温和厚道的笑容。当我们从纽约火车站出来的时候,看到的就是这种笑容。他帮我们推着沉重的行囊,在人群中穿行。当他护送我们到哈林区的贫民学校访问的时候,脸上也是这样的笑容。当我要离开纽约,担心一大堆资料无法带走的时候,又是比尔温暖的笑容帮我解决了难题,他答应为我将资料海运回中国。我要给比尔运费,比尔显出很不好意思的神情。我给了他20美元之后,他说什么也不肯再要了。

比尔请我们在一个中餐馆用饭。比尔说这是纽约最好的中餐馆之一。

我对请一个出访在外的游客吃故国饭食这事,一直持不同意见。比如一个日本人到中国访问,才从东京飞出来两个小时,到北京落地之后,被人请到一家日本料理,吃一顿风味走了样的日本饭,他的感觉必不会太好。同理,我在国外出访,最怕的就是吃那种改良后的中餐。无论色香味都发生了变异,还不如吃根本就与我们不是同宗同族的西餐,因为有了准备,舌头和肚肠的宽容度反倒大些。中餐就吓人了,上来一个鱼香肉丝,当你做好了将尝到熟悉的川味的准备时,一个冷不防,居然袭来奶油的甜香,所受的惊吓足以让你怀疑自己的神经。

比尔在中餐桌上是有发言权的,因为比尔的妻子是一位香港女性。这的确是我在美国吃的最好的中餐之一。席间,聊到一个有趣的话题:人是否需要预先知道今生的苦难?

同桌的一位朋友说,他认为如果有可能,他愿意预知一生的苦难。理由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知道了,有什么坏处呢?没有。并不会因为你的预知,就让你的灾难变得更多或者减少,那么,你多知道一点,就对自己的人生多了一份把握,该是好事。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毕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