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头吃饭的比尔,突然大叫了一声:“NO!”
这是我唯一的一次,在比尔的脸上看到的不是笑容,而是愤怒和凄楚。
当然,比尔的愤怒不是针对那位朋友,比尔放下了筷子,对我们说:
“很多年前,我和我的妻子,在香港抽签请人算命。那人是一个和尚,他看了我妻子的签说,你会早死。看了我的签说,你会老死。”
“你们知道‘早死’和‘老死’的区别吗?自从听了那和尚的话,我的妻子就对我说,‘比尔,我会比你先死。因为我是早早死去,而你是老死,你要活很大的年纪’。我说,‘你不要相信这话,那个人是胡说。我会和你白头偕老,如果有个人一定要先死去,那就是我,因为你比我年轻’。但是前不久,我的妻子生了喉癌。那是因为她年幼的时候,家中很穷困,没有菜,就吃咸鱼。咸鱼很小,有很多刺,鱼刺刺伤了她的喉咙。久而久之,就生成了癌症。妻子走了,留下我,等着我的‘老死’。”
比尔说得非常伤感。朋友们缄默了许久,寄托对比尔妻子的深切悼念。我听出了比尔话后面的话。很多年来,关于“早死”和“老死”的谶语,就盘旋在他们的头顶。他们本能地畏惧这朵乌云,乌云尖厉的牙齿,咬破了他们最快乐的时光。每当幸福莅临的时刻,惴惴不安也如约袭来。因为他们太珍惜幸福,就越发迅疾地想到了那不祥的预言。如果他们不知道那命运的安排,如果当年没有那老和尚的多此一举,比尔和他妻子的美好时光,也许会更纯粹更光明。
我不知道我想的是否符合实际,我也不敢向比尔求证。我把此事写到这里,是想再次问自己也问他人:我们是否需要预知今生的苦难?
大多数人是取席间的那位朋友的观点,还是像比尔一样说“NO”?
我站在比尔一边。不单是从技术层面上讲,我们无法预知今生的苦难,我们也无法预知今生的幸福。就是有人愿意告诉我,把我一生的苦难,用了不同的簿子,将它们分门别类地列出,苦难用黑墨水,幸福用红墨水,一一书写量化。或者是轻声细语地娓娓道来,苦难用叹息,幸福用轻轻的笑声。想来,我也会在这种簿子面前闭上眼睛,在这种命运的告诫面前,堵起自己的耳朵。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是我仅有的东西,我不希望别人来说三道四。我注重的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到自己的价值。我们可以预知的只是自己应对苦难和幸福的态度。此时此地,这是我们能掌握的唯一。知道了又怎样?不知道又怎样?生命正是因为种种的不知道和种种的可能性,才变得绚烂多姿和魅力无穷。你依然要生活下去,依然要向前走。变化是无法预料的,世界充满了不可捉摸的可能。能够把握的只是我们自己。
那一天比尔离去的时候,带走了我沉甸甸的资料。比尔一手拎着资料,一手提着他不离身的书包。他的书包在纽约的大街上显得奇特而突兀。那是一个简单的布包,上面用汉字写着:天府茗茶。
在纽约看到比尔的所有时刻,他都拎着这个布包,突然想问问比尔,这是否是他妻子很喜欢的一件东西?
一位患非典的香港心脏科医生住进了医院的“深切治疗部”。“深切治疗”这个词是温煦的,但缝隙间有幽幽的冷风散了出来,让人感到病情的重笃。医生脱险后接受采访,记者问:“一个人孤独地住在病房里,想了些什么?”医生沉吟了一会儿说:“想的最多的是,要把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和一般的事分开,先做那些重要的事情。”记者当然追问:“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呢?”医生答:“和我的家人在一起。”
几天后,我又见到一位脚夫老人。大家都熟悉的陕北民歌“赶牲灵”,就是脚夫们走沟穿壑在高原上吼出的。他说“活着做遍,死了无怨”,意思是人活着时候,把你想做的事都做了,就一生完满,活得够本,可以安然就死了。
医生是留洋博士,脚夫满面黄尘苍凉。不同层面的人,异曲同工的话,于是在突如其来的瘟疫背后,就有了哲学的味道。人是脆弱的,种种意外的蛰伏,使得能上天入地能让电脑每秒钟运算若干亿次的现代人,却无法估算出每人大限到来的时刻。面对永恒困境,只剩下一个可行的方法,就是把那些我们以为最重要的事抓紧做完。简言之,你要给生命排一个序。
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呢?夜深人静、月朗星稀之时,每个人心平气和地想想:也许是事业有成,也许是周游世界,也许是孝顺父母,也许是舍己为人,也许是永远探索,也许是安分守己……我相信都会得出自己的答案。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毕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