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小品(3)

2025-10-10 评论


  当然,政府总理不会为这个专利做广告,并没有给这种内裤题过词。但她这样喊叫也没有一个人提出疑问,商场的治安人员在四周逛来逛去,仿佛熟视无睹。商场内一片喧哗,叫卖声不绝于耳,她吸引顾客的方式不过是所有小贩们吸引顾客的方式中的一种罢了。

  我不禁无声地笑了。

  第一,前些年,如果有人把“政府总理”和女人的三角内裤结合在一起,马上就会被捕。捏造总理给女人内裤题词的小贩,至少要以“污蔑党和国家领导人罪”判上三年五年。而如今,小贩假借总理的名义推销自己的商品也无人过问。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政府总理”这一崇高的头衔在人们心目中已失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光环!

  第二,按中国的传统习俗,女人的贴身衣裤是不能让外人看见的。过去,女人洗了自己的内衣内裤,必须晾在隐密的地方。女人的贴身衣裤被男人看见,是女人的一种耻辱;男人看到绳子上晾晒着女人内裤,会以为一定要“倒霉”。今天,透明的女人内裤也大量制造出来,并陈放在公开场合任男人和女人挑选。中国古老的禁忌已不复存在!

  第三,商店即使公开出售女人的内衣内裤,过去也一定由中老年妇女当售货员,而且摆设在妇女专用商品那一角的柜台里,因为年轻的姑娘和少妇决不会当众购买内衣内裤。年轻的姑娘和少妇,更不会当着络绎不绝的游人高喉咙大嗓门地兜售女人的专用商品,而且这种商品还和女人最隐密、最敏感的部分的最不可告人的疾病有最密切的关系。男女之间的防线,女性的羞赧感,已在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彻底崩溃!

  如果继续探索下去,还可以得到第四、第五、第六……直至最深层的哲学结论。总之,一个年轻的小姐,当众高声喊叫出售这种专治女性外阴搔痒的“药物内裤”,非常充分地说明了中国正在变,而且指示了向何处变。

  谁说太阳之下没有新事物?

  商场里这生动的一幕,给了我灵感,我下一部小说《钱歌》,就以这一场景开始。

  (为法国《读书》杂志而写)

  国文兄打来长途,说他有位朋友办着一份杂志,请他约些名人写点有关廉政建设的文章,并说张洁、叶楠、晓声等都写了。有了那些名家谈廉政,我就没有什么话说了,因为我肯定同意他们的意见。不过,由于我呆在远离北京的“老少边穷”地区,倒经常能接触到许多最普通的老百姓,不知怎的,也许我是井底之蛙,一提起“中国国情”、“中国特色”,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们,仿佛他们比东南沿海及中原大城市的人更能代表“国情”和“特色”。这些人,我也不能说是“群众”。因为如我把他们称为“群众”,他们的看法就成了“群众意见”。这太严重、太政治化,我这篇短文承担不起。想来想去,只好把我接触的这批人叫做“土著”。

  中国“土著”对于廉政的看法,的确与报刊杂志上登的观点很不相同,也颇有趣。据我听来,大致可分为这样几类:

  一类,只注重看领导人或官员的个人生活作风,所谓“生活作风”,因为土著们本身的生活就极简单,所以也仅仅是看吃、穿两项罢了。比如,这个官员平时吃得很清淡,只爱吃家乡饭,最大的奢侈不过是来碗红烧肉,穿的衣裳打着补丁,生平不爱钱,甚至手连钱都不碰,那么,这位领导人或官员即使把这地方治理得民穷财尽,冤狱遍地,土著们评论起他来都会一致称赞,不管他办了多少坏事,糟蹋浪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土著也认为他是“好心办了错事”,不但会原谅他而且仍十分崇敬,离任时或逝世后,还会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对他依依不舍,万分怀念。在土著的心里,“廉”和“政”是分开的。

  把“廉”和“政”分开的另一种土著心态却恰恰相反,只看“政”不顾“廉”。有个土著曾跟我说:“妈的!只要这个官儿把咱们的生活搞好,把经济搞上去,他坐啥‘奔驰’,哪怕他坐‘桑塔纳’呢(这个土著以为‘桑塔纳’比‘奔驰’高贵)!他要高兴,咱们还愿意用人抬轿子天天抬着他去上班。至于玩女人嘛,咱们县上至少有二十万女人,他一天玩一个,一年也才三百六十五个,够他玩的!”我瞠目以对,不知再和他说什么,因为他的头脑里恐怕还没有现代政治中“廉政”这一概念。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张贤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