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小品(82)

2025-10-10 评论

  《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尔温·托夫勒说:“在任何一个稳定的社会中,任何一个占优势的变革浪潮,其未来发展的图景是比较容易看得清的,作家、艺术家、新闻记者,和其他对未来浪潮的发现者,承担了这项使命。”我认为他把作家列为“发现者”之第一位,是很有见地的。你在给我信中表述的对文学现状的看法,就表现了这种发现。我理解你的意思,并不是指文学本身“停滞或裹足不前”。正如你信中所说,尽管“由于‘左’倾错误的流毒和多年来陈旧积习作怪”,尽管“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来描写‘昨天’的文学作品,常是磕磕碰碰”,但当代文学不可否认仍然“跨入繁荣鼎盛时期”。你的忧虑,是把文学放在时代的坐标参照系上而生的忧虑,是面对着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我们的人民已经开始发展他们的全面性,开始有着更大、更广阔的精神追求的现实,而对文学的进步还不满足。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你我的忧虑与不满足。正是我们走出大墙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要求发展我们自身的全面性的表现。维熙兄,你的这种不满足是可贵的,高尚的。因为马克思说过:‘’古代世界提供了从局限的观点来看的满足,而现代则不给予满足。凡是现代以自我满足出现的地方,它就是鄙俗的。”
  我和你在北戴河朝夕相处的愉快的日子里,经常听到你说“使命感”这个词。我非常赞赏你具有明确的使命感。是的,在我们社会已经如此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在我们的人民已经开始发展他们的全面性,而即将成为以不满足和有着更大、更广阔的精神追求为心理特征的现代人的时代中,我们的文学应该怎么办?高度发达的社会应该有同等审美力量和同等思想意义的文学艺术与之适应。我们作家今后如果不能拿出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和更深刻、更丰富的思想内容的文学作品,以适应已经发展了的人民的美育要求和使他们得到精神享受,那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会脱落而难以维系整个的社会精神。想一想,这将会出现多么使我们难堪的局面吗!
  我再次说,我不想探讨造成你的忧虑的非文学原因。我只想呼吁非文学领域和整个社会重视我们文学,关心我们文学,在四项基本原则的范围内以更宽容的精神,鼓励文学要表现人的全面性而从内容到形式上所作的探索,以促进我们以学和社会同时健康发展和持续繁荣。我们作家,只有在我们自身的职业范围内努力。国文兄曾提出“文学要和时代同步前进”,有人不同意,认为文学是反映现实的,永远不可能和时代“同步”,只能跟在时代后面亦步亦趋。我也不想介入这种辩论,因为这实质上可归于把生产力的发展同艺术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永恒规律的无休无止的探讨。但是,我们至少应该承认文学家应该与时代同步前进这个命题可以成立。而现在,我们文学家面对这样迅猛发展的时代,的确大有努力的必要。
  首先,我认为我们文学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更新知识,已经成了当务之急。要表现社会、表现时代、表现历史,没有对社会、时代、历史的较全面较丰富的知识是不可能的。今天,我们一些文学家,包括我自己在内,谈起文学来或许能头头是道,但是对文学以外的领域毕竟是生疏的。这在一个长期停滞的社会环境中,也许还能应付,还能写出一些不错的作品,因为在那种社会环境里,人还没有造成自己“丰富的关系”,单个人具有的狭隘的知识,就表现了“原始的丰富”。而今天,“深刻迅猛的经济改革”已形成了一幅广阔而多变的社会图景,并且把我们的昨天和传统习惯等等也要放到新的历史天平上来衡量;人的能力(体力的和智慧的)已接触到前人从未涉足的领域;信息技术的变革,新的理论、观念、艺术见解、技术进展与新的经济和社会的创见,以空前的速度不断地涌现,造成了人的新的智能环境,于是人扩展了自己;工业社会的集中化、标准化、同步化、专业化,在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中,并不会消除人的个性,相反,我们的人民正是借助工业社会所带来的物质条件充分地展开各自的个性。总之,文学是写人与社会的,在我们面前的人与社会已开始了巨大的发展,我们面对着一个多样化的世界,文学家如不随之发展,不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更新知识,就等于自行取消写作当代题材文学作品的资格。同时,作家的勇气不但来自艺术家的良心和责任感,还要来自对社会的科学认识与自身知识的全面性。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张贤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