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三间草屋,中间香烟缭绕,是镇上人都熟悉的死亡的气息。几个衣柜子叠成一个高台,上面铺了席子,又蒙了布单。高台上碗盏繁多,还有光色灰黄的小蜡烛。碗里大多是染成各种颜色的粉丝,上面翘翘地摆了青翠嫩绿的香菜、切成条条的鸡蛋饼。这些东西的后面就是那个惟一有资格享用的人的照片。照片没有放大的,都是一些小的凑在一张大镜框里。有一张居中,上了红黄两种颜色,是大虎走后半年照的。军装把大虎打扮得英俊威武,当年几乎所有镇上姑娘都轮番来看过。一跳一跳的蜡烛下,老人们拄着拐杖,身体往前弓着看这张照片。
半夜时分张王氏夹着黄色的草纸和一箍香来了。她把这些交给老婆婆,老婆婆让身边的一个小儿子用铅笔蘸点唾沫记下来。张王氏低声说了几句什么,神色肃穆。接上老婆婆用一根树枝在地上画了一个椭圆,在圆的中央烧起草纸来。张王氏口中念着什么,取一点烧酒,在火焰的上下左右洒起来。有几滴酒落在火苗上,火苗立刻猛地一蹿。青烟浓了,人们大咳起来,流着泪。张王氏找一个最大的蒲团坐了,眼皮垂下来,衣袖垂下来,两肩垂下来。她多灰的脖颈细长坚硬,下巴往里收得更紧,一句一句歌唱起来。歌声低低,如纺车发出的声音,嗡嗡呀呀。人们就随了这节奏微微摇晃,越摇越重,好比一起装入了巨大的洗衣盆里,正被张王氏不慌不忙地搓动着。这样直到天明,张王氏歌声如旧,不少人却困得躺倒。老人们坐在地上,双手牢牢抱住拐杖,头颅垂在胯间,嘴唇松弛发紫。他们不少人恍惚间磕磕绊绊进入老庙,听老和尚讲经,直到老庙燃烧起来才慌忙逃出,睁眼已是天明。日照窗红,蜡烛燃尽,张王氏从蒲团上下来,回身便走。老婆婆赶上去,小儿子扯紧张王氏的衣袖。张王氏下巴一点一点说着什么,母子二人才放她走开。
天大明了,老隋家族全体出动,在草屋前的空地上搭了一个苇席棚子。后来棚下摆起朱红方桌和椅子,桌上摆了茶壶杯碗。一切做好天色又晚了,张王氏无声无息地领来五六个手持唢吶和胡琴的陌生男人,事先约好了似的,一声不吭就坐在桌前。陌生人相互使个眼色,吹拉弹奏突然开始。张王氏这才进入草屋,重新坐在那个最大的蒲团上。丝弦动人心魄,妙不可言。洼狸镇有人从来没有听过这样古声古气的音乐,有人却依稀记得。无数的人围拢过来,晚来的已经绝对没法近前。粉丝大厂的人差不多跑光了,老多多赶来追寻工人,却被乐声紧紧粘住。奏乐的人面孔生疏而灰黄,激情在生涯中全部用尽,如今使用的已是无情之情。他们互相不瞅不看。表情麻木,有一个面容近似痴呆。乐器在手中握得不牢,松松欲脱,似响不响,从容不迫。人们坐在地上闭目倾听,觉得如坠仙境,神妙恍惚。当吹拉的人歇息喝水时,远远近近的人群都发出呼呼的吐气声。有人忽然记起要问一下从哪里找来这样一班神手,一问才知是张王氏领来的。再没人惊讶。一会儿弹奏继续开来,大家停止吐气,眯上眼睛。正听着,一阵尖溜溜的声音突然掺入,所有人都立即睁开了询问的眼睛。弹奏顿时停下。
有人终于看到,跛四不知何时混入了人群,这会儿正泪水纵横地坐在一个老门槛上,从衣袖里取出了长笛。人们怒喝起来,赶他走开,他不听,只是吹着。有人用脚踏他,他依旧吹。看泊的二槐掮枪走过去,非要折断他的笛子不可。他抱紧了笛子在尘土里滚动,最后才寻个机会跑走了。
吹奏到了半夜,寒露打湿了所有人的头发。琴皮受潮,乐声低哑,近似呜咽。这会儿人们都听到那个尖尖的笛音又从河滩上飘来,心不由得揪紧了。午夜的笛音原来是什么都代替不了的。它的魔力第一次这样完整而充分地展露在全镇人的面前。它像女人歌唱,又像男人哽咽,无限欢乐中透着无限的悲伤。笛音像秋夜一样冰凉。它跳动不止,像是用弹弓把音符一个一个弹射过来。跛四从什么时候、因为什么缘故,要这么无休无止地吹奏?没有人知道。只是这笛声让人们很快沉浸到往事里,想想自己的痛苦与欢乐,想想小时候的大虎光着屁股,在水渠和河汊里捉鱼。蓖麻林里,大虎也做了个绿色的小笛子,吱吱地吹。他有一次攀到杏树上,掰下透明的树胶就往嘴里送,误认为它和张王氏的野糖是一种东西。笛音尖尖,在笛音里,人们又渐渐看到军衣破烂的大虎躺倒在前方的黄土上,额头苍白,嘴角流血。慢慢的,席棚下拉琴吹奏的人哀叹起来,最后自愧不如地放下了手里的乐器。他们也像大家一样地听远处的笛音了。这样又停了一会儿,笛声突然猛地止住了。所有人都怅然若失,茫然四顾。明净的夜空里,星星低垂着,露水越来越重。看泊的二槐提着枪奔跑起来,不断踩了坐着的人。他用手板出一条信道。大家望了望,差不多一齐脱口喊道: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张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