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船(39)

2025-10-10 评论

  从此以后见素夜间要忙着算帐了。对于这方面哥哥抱朴也许更为在行。但他暂时不想让其参与。这也许是一笔永远也算不清的巨帐。但他有志于框清一个最基本的轮廓。老多多可以蒙骗所有的人,但却难以遮挡这张苍白面孔上的一对灼热的眼睛。夜深人静,他将厢房上了门闩,然后打开那个记了密密数码的小本子,一笔一笔演算起来。粉丝大厂一共有一百一十二人,每天可加工绿豆一万五千斤;老磨屋安装机器前,旺季里每天可加工一万一千五百斤,淡季里五千三百斤,八月后有三个月旺季,共合一百八十三万斤──加上安装机器后的五个月产量一百一十五万斤,合计加工绿豆二百九十八万斤。最后出现的这个巨大数码使见素怔了好长时间。他激动地在屋里走来走去,嘴里咕哝着:“二百九十八万!”......河边的几个老磨隆隆响着,老多多承包这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竟然不慌不忙地咀嚼掉了一座绿豆山。三至六月、七至十月、十一至来年二月,自然地划成了几个气候段;不同阶段出粉率不同,但相差无几,平均每二斤五两八钱原料可加工成一斤粉丝。这样“洼狸粉丝大厂”在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里共生产了一百一十五万余斤粉丝。
  这一百多万斤产品的销售颇为复杂,自一月份算起,价格三起三落;沿海城市开放,白龙粉丝转手外销数量猛增,由过去的百分之十九增至百分之五十一。总计外销粉丝每斤合二元五角三分;内销粉丝每斤一元一角六分。算到这里见素不禁出了一口冷气。内外销的巨大差额使他周身发痒。他想粉丝大厂由自己主持的那天来到时,他将组织一个强有力的外销班子。洼狸镇多少年前运粉丝下南洋的航船挤满河道,那如林的樯桅就是世界上最美最诱人的一幅图画。见素将两手的指头扳得(同:口卡;音:咖)(同:口卡;音:咖)响,又握成一个拳头,猛击了一下桌子。一阵钻心的痛疼传遍全身,一个骨节重重地磕在桌面上。他一只手捧着另一只手的时候,不知怎么突然眼前闪过了那个割棘子的小姑娘。他紧紧地闭上了眼睛。小姑娘的滚热的小身体就伏在他坚硬的左臂上,仿佛要旋转起来。他是从眉豆架下将她抱进这个小屋的......一滴泪水从他紧闭的眼角滚落下来。见素咬了咬嘴唇,继续算下去。他发现外销的五十八万六千五百斤粉丝,获毛利一百四十八万三千八百四十五元;内销五十六万三千五百斤,获毛利六十五万三千六百六十元。也就是说,整个粉丝厂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内获毛利二百一十三万七千五百零五元。这其中已经扣除了生产运载耗损的一个常数。
  最后的那个大数使见素一直激动不已。他故意不往下算,只是记住了这二百多万元。这个大数显赫辉煌,使他自然而然地推断起老隋家族二三十年代的境况来。就是比这个大数多出若干倍的财富积累,使这个家族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芦青河地区,几十年来都占据着镇史的主要篇章......每一笔帐算起来都颇费工夫。见素不会使用算盘,是用一根红杆儿铅笔算的。他记起哥哥曾经讲过,父亲临死的前几年里老要没白没黑地算帐──当时他觉得滑稽可笑,现在似乎是完完全全理解了。再算下去,这个大数会渐渐减少。它将扣除工资、原料费、推销费、工副业税......这之后,得到的还不是粉丝大厂的纯收入;因为在生产粉丝的同时,又可以产生豆浆、浆液。豆渣与浆液,又分为造酒、食用、饲料、沤肥等多种用项,质量不同,售价也不同。下脚料的收入要并入粉丝收入之内。总之这又是一笔笔大帐。这笔帐渐渐像蛛网一样把他缠起来,越缠越紧,最后终于使他不能解脱。
  他夜间来粉丝房里转悠,脑子里盘旋着的还是密密麻麻的一些数字。在白色的水气中看去,那排成一溜溜的浆子缸和冷、热水盆,很像一个巨数中排好的一串“O”。人们在雾气中活动着,就为了不断给巨数再增添上一个尾数。他不知道这场上百人投入的运算最终会有什么结果。无数条银白色的纤细粉丝从热水盆拖入冷水盆,又被粉红色的手臂缠绕成一束一束悬起来,成一片等待进位的小数。四舍五入,积少成多,十进制是不变的原则。银丝互相交扯,紊乱如麻,难分难解,在水中轻轻地荡漾,然后各归于一束。这些银丝原来还飘逸洒脱,如今规规矩矩地立在了小数点儿的右边。打瓢的高高在上,“砰砰”声贯穿始终,淀粉糊糊拉成一条条乳白的小圆带子坠下来,将那个巨大的数码捆扎起来。数码上的每个位数都像一个铁轮,犹如李知常设计的生铁变速轮。它们自左至右,逐渐缩小,再由那些小圆带子连成一串。当李知常的变速轮设计成功之后,就会在粉丝房的雾气中交错旋转,一眨眼给那个巨数添上一个新的尾数......见素每逢这样定定地看着,不远处大喜就连连咳嗽。一次见素正要挪动步子,有一个肥掌搭在他的肩膀上。气味早告诉见素是谁站在身后,他故意没有转身。老多多说:“他妈的,睡不着,想喝口酒。”他一只手拉上见素往外走,走到胖胖的大喜身边站住了,说:“你老咳嗽就是一种病。好在男人都有一个偏方。”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张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