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就是你们南阳。”
“用小弓可不是咱南阳的发明,”李顺提了提嗓子,加重语气说,“咱南阳知府大人,是从别处取经学来的。”
"他从哪里学来的?”
“浙江湖州府。”李顺接着介绍道,“湖州府的知府是咱南阳知府的同年,清丈土地一律用三尺二寸的小弓。”
“湖州府清田,亩数溢出一万六千多顷,想必这小弓帮了不少忙。”
“若再追查下去,湖州也不是始作俑者。金大人,全国土地,哪些地方溢额最多?”
“南北直隶,湖广、浙江、山东、山西大同、宜府等地,当然,还有你们河南。”
“不信你查一查,这些地方用的全是小弓。”李顺说着又叹了一口气.“朝廷推行‘一条鞭’法,新征的赋税根据新的田亩而定,你方才说的这些省份,不知要平白增加多少负担。”
李顺所言之事,也算是一个惊天黑幕。金学曾此时心里头倒海翻江=他问李顺:
“你把这张弓背到北京来,打算怎么办?”
“觐见皇上,咱把这只弓背上。”
“你想干什么?”
“向皇上说明真相。”李顺摆出一副“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架式。
“李顺,你不能这样做。”金学曾心里头一急,竞直呼其名,“你不要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此话怎讲?”
“你这不是让首辅张大人难堪么?”
“怎么让他难堪,他又不知道大弓小弓的事。”
“他是不知道。连我都不知道,他更不可能知道。但你不要忘了,清丈田亩是他的决策,也是他给万历王朝立下的最大功绩。”
“啊?”
“而且,你所要揭露的事,与清丈田亩的实际意义相比,毕竟只是枝节问题。”
“金大人,你这句话,愚职不敢赞同。”
金学曾眼看李顺脸色涨红要同他抬杠,便伸手制止他,心平气和地问:
“李大人,你说,这次全国清查田亩,受到打击最大的是哪些人?”
“当然还是那些豪强大户。”
“这不就对了!”金学曾一边给李顺续茶,一面说道,“全国新增土地三百万顷,据户部统计,其中属于势豪大户的土地,占。了两百四十多万顷。依你的说法,地方州县衙门,不敢对这些人的庄田使用小弓丈量,那也就是说,此次新增土地的五分之四,还是过得硬的。”
“这个咱李某也不反对,”李顺仍在犟嘴,数落道,“但你金大人不要忘了,势豪大户的大宗田地,是用来收取租课积累财富的,而丁门小户的农家,几亩薄田却是用来养命的。穷人的田地本来就少,如此增重负担,影响的不是少数,而是千千万万户人家。”
“这的确是一大隐患,但也不是所有丁门小户的百姓吃亏,也有的穷人,在这次土地丈量中得到好处。”说到这里,金学曾顿了顿,又问,“江陵县的那个陈大毛,你还记得吗?”
“记得.不就是万历四年在玄妙观前,与巡拦段升打起来的那个人么?”
“就说他家,就得了请丈田亩的好处。他家原有十亩水田,被水打沙压五亩,只剩下五亩水田,但因户部的鱼鳞册上载着他家的水田仍是十亩。因此,他家仍得按十亩交税。这回清丈田地,便给他家减了五亩。从此就可以少交五亩水田的赋银,像陈大毛家这种情况,在全国也不在少数。”
金学曾举出的两个例子都很有说服力,李顺驳不倒他,只咕哝道:
“咱不是说清丈田亩不好,通过清丈田亩惩抑豪强,咱李某举双手赞成。但难就难在底下一帮小和尚,把首辅的一本正经念歪了。”
“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金学曾感慨系之,劝道,“李大人,无论如何,这大小弓的事情,这次你千万不要捅到皇上那里去:”
"不捅上去,谁还能替小老百姓申诉冤屈?”
“你就是捅上去,小老百姓的冤屈一样解决不了。相反,你还给首辅帮了倒忙。”
“首辅对贪官滑吏,不是一贯深恶痛绝么?”
看着李顺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金学曾是又好气又好笑,对这样一位迂夫子,他只有耐心开导:
“首辅痛恨贪官滑吏不假,但对于那些给他使绊子打横炮的人.他整起来也绝不留情。”
金学曾这句话已是说得非常露骨,李顺不免心里头一震,讷讷地问: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熊召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