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612)

2025-10-10 评论


  “你怎么说?”

  “卑职一想,这事儿关系到朝廷钱法,即便是皇上,私自铸钱也不合法制,便对赵福说,铸钱事大,卑职作不了主。”

  张居正(612)点点头,吁了一口气,又问:“后来呢?”

  钱普捻了捻胡须,哭丧着脸回答:“赵福当即就把卑职斥了一通,他说‘这事儿皇上亲自定下,要你作什么主?你的任务是一个月内.把两万斤黄铜购回来。’说完就扬长而去。他一走,卑职越想越不对劲,就赶紧跑来请示您,这事儿到底该怎么办?”

  “唉!”张居正(612)身子朝后一仰,长长叹了一口气,说道,“皇上怎么这么糊涂呢?”

  “是啊,赵福的意思,要卑职今天就办下移文,六百里加急传到云南抚台衙门。”

  “先不能办!”

  “卑职遵令,”钱普觑着张居正(612),又犹豫着问,“皇上那一头,如果追问起来怎么办?”

  “你先给皇上写一道奏折,劝告皇上要奉守朝廷钱法,并要把私自铸钱的危害阐述清楚。”

  “是。”

  钱普答应一声,却不理会游七频频向他使眼色要他快走,他仍磨蹭着,似乎还有话要说。

  “你还有事吗?”张居正(612)不耐烦地问。

  “有是有一件事,卑职又不敢开口。”

  “你说:”

  “卑职想讨首辅大人身边一件信物,扇子、毛笔、巾帽、腰带。任什么都可以。”

  “你要这些东西干什么?”张居正(612)颇为惊诧。

  “事情是这样的,”钱普解释道,“卑职一心挂牵首辅大人的病情。这病若是能替换,卑职愿以身代之。前两天,卑职突然想起一如和尚设坛祈福很有一些功效,便付了二百两银子,请他在昭宁寺为首辅大人做七天的大坛会。约定后天开坛,卑职知道首辅行事一贯不肯张扬,所以这次坛会,卑职也就没有说明是特为

  首辅而做。但佛力所佑,首辅是接福之人,如果不到场,这福报就没办法接了。卑职思来想去,便想了一个主意,如果能乞得首辅一件信物,供到法坛上,这样就福有所托了。”

  张居正(612)觉得钱普的想法怪诞,本想拒辞。转而一想,人家是一片好心——祈福的事虽不能作指望有什么效用,但也不算是坏事。遂随手将茶几上的一把扇子递给钱普,说道:

  “我看你的心思,还是要放在奏折上头。”
 
 
 
 
 



天色黑尽,两乘小轿落在冯保府邸大门前,从前头一乘轿子里走下来的是徐爵。由于得到冯保的提携,他早已官拜正四品的锦衣卫指挥佥事,坐镇南镇抚司衙门。如今,他在京城里不但有势,而且还有权。多少缙绅戚畹臣工官佐,莫不以认识他为荣,若是有谁敢拍着胸脯说上一句“人家南镇抚司的徐爷,咱哥们儿!”此人必定成为众人争着巴结的对象。按下徐爵不表,再说后一乘轿子里下来的人,大约三十来岁年龄,长相富态衣着光鲜:看上去虽然没有功名,却也是一个混官面儿的人。此人叫潘一鹤,是去年致仕的南京礼部尚书潘晟的管家。这样两个人为何凑到一块儿来到冯府,说来有一段故事:

  潘一鹤的主人潘晟,是嘉靖三十二年的进士,金榜题名后,他又被选为庶吉士。其时在翰林院任编修官的张居正(612),正好分责管理庶吉士,因此就成了潘晟的顶头上司。尽管潘晟比张居正(612)的年龄还要大两岁,但在张居正(612)这个少年得志的座主面前,他只能以晚辈自居。潘晟步入官场之后,开头十几年运气不佳,隆庆皇帝去世时,他还只混到五品巡抚的衔头。张居正(612)当上首辅之后,利用京察之机,将潘晟从地方官任上提拔进京,担任正四品的吏部员外郎,三年后再迁升为三品礼部右侍郎。又三年——也即是万历六年,正好礼部尚书马自强荣升为内阁辅臣,他空下的大宗伯一职,便由南京礼部堂上官万士和来北京接任,而万士和腾出来的位子,张居正(612)便推荐了潘晟。就这样短短六年时间,潘晟由五品巡抚升至二品大宗伯,他的飞黄腾达,全凭座主张居正(612)的赏

  识。若论他的政绩与操守,却并没有给张居正(612)长脸。这人生性猥琐,平素儿的心思,十之八九都用在钻营上。谁有权有势,他就像膏药一样贴上去。当了六年京官,虽然乏善可陈,没有一件政绩拈得上筷子,但宫内宫外的势要人物,却没有一个人说他坏话,凭这一点,你就不得不佩服他夤缘攀附的本领。到了南京之后,他盘算自己的仕途已是到了顶点,便滋生了“多年媳妇熬成婆”的念头,在南京公卿同僚面前,渐渐露出那种“朝中有靠山”的优越感。南京同北京不一样,北京各大衙门的堂上官都手握重权,而南京毕竟是留都,六部九卿的级别虽与北京一样,却多半是闲官。因此,北京多循吏,南京多清流。潘晟搞惯了的那一套,在北京吃得开,在南京却遭人反感。他到南京两年,便弄得四面楚歌一筹莫展,更有人写折子告到皇上那里,说他贪鄙收受贿赂。虽有张居正(612)袒护,他没受到惩处,但他在南京势难再呆下去。想调到北京,六部九卿没有一个空缺,降职使用又有伤体面,万般无奈,他只好上折请求致仕。张居正(612)为了替他保存颜面,借皇上之口准了他的请求。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熊召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