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地(57)

2025-10-10 评论

    王铁山脸色一沉说,“什么话!要不什么?有孩子我们过有孩子的生活,没孩子我们过没有孩子的生活。少年夫妻老来伴,不管有没有孩子,你我都是相依为命,白头偕老。”
    孙芳的眼睛里噙着泪花说,“老王,我真的想给你生个孩子,我是感觉到我太对不起你了。”
    王铁山说,“这话别说了,慢慢调养吧。”
    没想到后来情况就起了变化。
    就在抓阄过后不久,有一天王铁山正在院子里发呆,孙芳突然神情异常地走到了他的背后,把他的腰给抱住了。
    王铁山被这反常的亲昵吓坏了,赶紧去掰妻子的手,却怎么也掰不开。王铁山说,“你是怎么啦?你这是干什么,别让人看见。”
    孙芳说,“大山啊,大山啊,善有善报啊!”
    王铁山说,“你说什么,我一点儿也不明白。”
    孙芳把手松开,把肚子挺了过来说,“让他告诉你吧?”
    王铁山回过神来,一把扯住老婆,声音都变调了,“这是真的,不是做梦吧?”
    孙芳说,“雅歌姐已经带我去医院了,号了脉化了验拍了片子,沈大夫肯定地说,一点没问题。”
    王铁山说,“为什么不早一点告诉我?”
    孙芳说,“我不敢肯定,怕你狗咬猪尿泡,空喜欢一场。现在可以跟你讲了。”
    王铁山愣愣地看着妻子,突然抬起头来,泪水顺着脸颊往下流淌,嘴里念念有词,“啊,啊,老天有眼啊,你帮我大忙了,我王铁山三十六岁了,这也算老来得子吧,谢谢你啊老天爷!”
    孙芳说,“谢谢老天爷有什么用?是沈大夫和王雅歌帮忙。我听雅歌说,在我长年服用的中药里,有一种名叫蛤蚧的东西,很贵重的,都是沈大夫自己掏钱为我买的,还专门派林司药到广西去了两次。咱们要报答,也得报答沈大夫。”
    王铁山说,“那是那是。你说什么?蛤蚧?就是那种像癞蛤蟆的东西吗?”
    孙芳说,“我也没见过,据说很难看。凡是有蛤蚧的药,都是雅歌姐帮我熬的,她怕我反胃。”
    王铁山的眼神在突然之间变得游离起来了,喃喃地说,“蛤蚧,蛤蚧,她为什么要这样帮我,这个沈大夫好像跟我们有缘呢!她是谁,她会不会……”
    孙芳困惑地问,“你说什么?你怎么啦?”
    王铁山一惊,回过神来说,“没什么,我在想,我们怎么感谢沈大夫。”
    孙芳不说话了,幸福地依偎着丈夫,王铁山拍着妻子的手背,恍惚的视线里却出现了一个梦幻般的场景,好像就是在一家医院的产科诊所里,有一束柔情的光芒出现了,在他的视野里稍纵即逝。他记得那天他从仪器室里出来,抽空注意观察了沈大夫,可是沈大夫的眼镜背后是一双模糊的眼睛。

    1
    七十年代中期,部队开展训练改革,严泽光系统地提出了陆军战斗效率改革设想,具体地说就是步兵智能化,炮兵战术化,后勤平行化。为了提高部队实际作战能力,在八连搞了一个步兵智能化的试点,重点训练纵深穿插战术和野外生存能力。并且发明了火力接力战术,以增强运动中的杀伤力。同时,搞了一个《军官训练七大程序》,让干部们研究几个假设敌国军队的步兵战术,以朝鲜战争的诸多战例为教材,探索假设敌军队陆军的作战模式和战术。
    严泽光的这些想法在上级机关引起了争论,支持严泽光的一方认为传统战法不灵了,人海战术需要改进,要建立快速反应和高强度作战步兵;不赞成的一方认为我们的装备落后,还是要靠发扬阵地战、运动战的优势,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支持严泽光的一方,出现了一个特殊人物,他就是毕业于南京步校的三团见习参谋沈东阳。
    沈东阳认为,按照现行的训练模式,基本上还是针对国民党军队的,还是小米加步枪那一套。凭借的是人多势众和死打硬拼,一味地注重米、秒、环而忽略对于外军新装备条件下的新战术的研究,还是把大量的牺牲作为胜利的代价。在全师参谋训练队毕业座谈会上,沈东阳拟文提出,现有的步兵数量太多而质量太差,二者是因果关系,因为人多,大量经费用在了人的消耗上,因此装备无法更新。沈东阳打了个比方,如果把造三支半自动步枪的钱用于造一支远程步枪,哪怕射击距离增加五十米,精度增加十个百分点,那么自身防护能力就能成倍地增加,而且省下两个战斗员的开支并减少了伤亡的概率。如果把造十门迫击炮和省下的九个人的经费用于造一个地面导弹发射架,不仅能提高速度和精度,而且能节约经费,减少百分之九十的伤亡概率。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徐贵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