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说酒糟鼻子问题——瞧瞧吧,“坚决不要”。
韩陌阡知道,萧副司令讨厌酒糟鼻子,已经很有历史了。萧副司令常说,他这几十年都在跟酒糟鼻子做斗争,并且枪毙过三个酒糟鼻子。要不是后来政策严格了,可能还有第四个第五个。
第一个被枪毙的是他手下的一个连长。那时候萧副司令在别茨山当支队司令,组织部队到马家桥截击日军军火。本来计划得很周密,还有地方游击队配合。战斗还没开始,担任扎口袋断敌后路的一个连长发现自己方向地形较好,在未经请示的情况下,率先指挥部队打了个伏击,虽然干掉了日军的一个班和皇协军一个小队,但是使整个夺取军火战斗归于流产,此举起到了打草惊蛇的破坏作用,眼看就要到手的一大批军火又不翼而飞。更为严重的是,押解军火的敌军一看形势不妙,调整兵力掉头打了一个回马枪,集中主力于来路。一顿炮火猛砸,轻重机枪倾盆而下。该连长抵挡不住,打了一阵子,干脆带部队撒腿就跑,结果导致二线上地方游击队一个区中队几乎全军覆没。战斗结束后,萧天英就让人把这个长着酒糟鼻子的连长捆到了支队部,只说了两个字:“毙了。”
当时连以上干部都在场,没有一个人敢给这个连长求情。
把这个连长毙了之后,萧天英之乎者也地给土八路干部们上了一堂治军课:“兵有纪律,令行禁止,士卒心一而力齐,勇者不能独进,怯者不能独退。左右前后如手足腹背之相为用,以守则固,以攻则取,以战则克。朱铁锁(即被毙的连长)见有利可图便独断专行轻兵冒进,利令智昏,置全盘计划于脑后。重兵之下又逃之夭夭,惊慌失措,置兄弟部队安危于不顾,不杀不足以振纪。今后作战,凡有擅自行动者,朱铁锁就是下场。”
这些干部都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别说没有读过《登坛必究》,听都没有听说过。但是萧司令员的意思大家却是听明白了——不按作战计划行动者,砍脑壳。
第二个被杀的酒糟鼻子是别茨山当地抗日政府的一名干部。抗战进入大反攻之前,别茨山支队的行动情况屡次被汝定城里的敌军掌握,萧天英怀疑内部有奸细。有一次当地县政府来几个干部受领任务,萧天英对县长说,我看你们某某某区的那个武委会主任某某某不像好人。大家都在吃糠咽菜,他凭什么红光满面的?还长了一个红巴拉叽的酒糟鼻子,查一查,他是吃什么吃的?
县长回去一留心,还真发现了蛛丝马迹,这个人果然是个奸细,还在敌占区和根据地接壤的地方养了个小老婆,隔三差五地去打牙祭。县长把这人捆起来送交萧支队处置,萧天英十分得意,哈哈大笑说“怎么样,本司令眼力不差吧?啊哈哈,……怎么办?好办。毙了。”
第三个被毙的是一个副营长,本来是首长的警卫员,一身过硬功夫,手持双枪,不说百发百中弹无虚发,但命中率一般说来都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可是萧天英怎么看怎么觉得这个警卫员不顺眼,就是因为他长了一个硕大的酒糟鼻子。硬是把他提拔到下面部队当了副营长。在西南剿匪的时候,这个副营长有一次大胜之后狂饮烂醉,当夜半醒之后找水喝,找到了女房东的屋里,强xx未遂。事情败露之后,当然毙了。
还有第四个酒糟鼻子,是在剿匪中俘获的一个国民党军官,萧天英一看是个酒糟鼻子,就对执法队的人说,这种东西不仅是反革命,而且估计是个贪官,枪毙算了。但是因为这个军官已经缴了武器投降了,杀俘虏违反政策,由政委出面做工作阻挡,这才保住了一条狗命。
韩陌阡的为难在于,关于组建七中队,军区党委已经形成了决议,学员选拔标准由干部部门制定了专门的细则,也经常委通过了。政审、专业考核、文化考核、体格检查都有职能部门各司其职。但萧副司令又提出许多“不要”,不说是另搞一套吧,也多少有点节外生枝的嫌疑。
这倒也罢了。问题是他老人家提出来的这些标准确实有点苛刻。你说有家族遗传病史的和罗圈腿鸡眼不要,还勉勉强强能说得过去,可是所谓牙齿焦黄、严重口臭、酒糟鼻子,既不算什么大的疾病,好像也不好能算生理缺陷,尤其是不传染,凭什么不要?尤其是酒糟鼻子,其实就是个皮肤毛病,俗称“螨虫”,医学术语上称“多泌性糜螨”,不是什么原则性疾病。可是萧副司令强调坚决不要,一点通融的余地都没有,这就太过份了。你老人家虽然在战争年代里毙过几个酒糟鼻子,并且实践证明都没有毙错,但那毕竟是一种偶然,没道理以此判断所有的酒糟鼻子都不是好人,这不是唯心主义吗?你老人家在战争年代毙过的人多了,有仁丹胡子的那是日本鬼子,杀不足惜,你还毙过有疤瘌眼的,你就能断定所有的疤瘌眼都不是好人?你还毙过既没有酒糟鼻子也没有疤瘌眼的,那些人难道都不是好人?据说美军五星上将马歇尔用人的时候也有一个偏见,酗酒的人坚决不用,有的仅仅是喜欢喝两杯,远远达不到酒鬼的档次,但是一旦让马歇尔知道了,这个人的前程就要打折扣了。即便如此,比起萧副司令,马歇尔的道理也似乎还要充分一些,爱喝点小酒虽然不算政治品质,但毕竟修身养性差把火候。可是人家酒糟鼻子碍你什么事了?既不是政治问题,也不是品质问题,长相不由己,道路可选择嘛。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徐贵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