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解释完了仍觉未能尽意。还是引用一些歌颂水的美景美德的诗句与名言吧: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贡》)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论语·雍也》)
水的流动是时间的形象代言,水的流动是智慧的象征。水在告诉我们一些更大更根本的东西。愿我们的知性永远像水一样灵动清明,永不干涸。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屈原《渔父》)
清而不矜,浊而不恶,掬之可用,源源不绝。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道就是最大的源头活水!道永远清如许!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光未然)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
月光如水照缁衣??(鲁迅)
上善若水,月光如水。上善可如月光?清幽明澈,润泽大地,而且有一种柔性。所以是: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巳)
与“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一道,告诉我们,水最知春、乐生、有大愉悦焉!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后主)
水也惜春。春亦惜水乎?
这些言说,都比逐字逐句的解释更好,这也是“道可道,非常道”的证明。上善若水者,常道也,非可尽道也,保持对于水的诗性感觉比详加解说更善,更若水。
从这一章里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个启发,老子在第二章里已经对美呀善呀提出了质疑,但是此节里讲了那么多善字。可见,善的价值老子仍然是承认的,不论作善良、和善、善心、善意讲,还是作以为然——称善讲,或者作善于、善为、善舞、善贾讲即作为副词讲,作擅长讲,都是一种正面的价值标准。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抱在怀里,满满堂堂?不如就此罢休、放下。锋芒毕露,尖锐刺人?不可能长久保持锐利的。金玉满堂,光芒四射?你守护得住吗(总要慢慢地走失嘛)?财大气粗,由于富贵荣华而傲气冲天,你这是自找毛病,自找倒霉。
事情做成了,成功了,也就该急流勇退了,这才合乎天道呀。
第九章的中心是讲物极必反,毋为己甚,急流勇退,见好就收。这样的道理在我国已经成为常识,各种说法很多,但是做到的却很少很少。
这一章应该说是最少争议的。传说孔子撰述的《尚书》中已经提出了“满招损,谦受益”的济世良言。直至社会主义的中国,毛泽东讲“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孔子、孟子都用水作正面的形象说事。而盈、锐、满、骄,也不见有人不承认它们是四害。
《红楼梦》里秦可卿临死前给王熙凤托梦,就讲了一番这样的道理:
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
又说:
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
早在老子的时代,春秋后期或者战国早期,老子已经看够了多少盈、锐、满、骄的个人或者势力,包括政权“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就是说一个王朝有时起得也快,垮得也快。而垮的原因,恰恰就埋伏在它起时兴盛时看好时的盈、锐、满、骄之中。
《史记》里记述了太多的盈、锐、满、骄直至灭亡的故事。众所周知的项羽、韩信不说了,《范雎蔡泽列传》中的蔡泽,司马迁其实没有怎么写他的丰功伟绩,而是专门写了一段他怎么样说服范雎功遂身退。蔡泽是这样说的: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