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帮助(30)

2025-10-10 评论

    绝学无忧。惟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抛弃掉那些(矫揉造作、呆板死僵的)学问,你也就不会陷入困境了。是是非非,相差能有多少?善善恶恶,相区别能有多少?(可惜的是没有几个人能够具有独立和深刻的思考,而多半是)人云亦云,人畏我畏,人畏者谁能不畏乎?荒唐啊,蒙昧与无序的状态还不知道要延续多久呢。
    随着大流,倒是可以热热闹闹、吵吵嚷嚷,像是在参加大宴会,像是去春游。我则是平平淡淡,像个对外界还做不出什么反应的婴儿,像是找不着家门的游子。
    众人都有富余,而我一个人却好像丢失了什么,欠缺了点什么。是我的心智太傻吗?怎么糊里糊涂的?众人都觉得自己挺明白,我则觉得自己充满困惑。众人自以为什么都看到了,我则觉得自信不起来。世界像大海一样地无边,世事像大风一样地不定,无休无止。众人好似都有点把握,而我一个人在那里较劲,显不出高明和流畅,显得别扭而又鄙陋。
    我和他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我追求终极,追根求源。我要看的是本质,是永远,是大道。我不轻信表面的天花乱坠。
    这一章我更注意的是追索它的全文的逻辑与精神,因此在字词理解方面,我强调的重点与有些专家老师不太相同。
    这一章有点特色:整个《老子》的讲论都是高高在上,睥睨大千,游刃有余,真理在握,大道在手,势如破竹,无敌于天下。然而在这一章老子却不乏牢骚,有诉苦,有无奈,有嘲弄与自嘲,有智慧的痛苦、孤独、幽默与叹息。
    这里有一个基本的悖论。智者、思想者、哲人如老子者,他认定他的见解是如一加二等于三一样朴素、明显而且毫无疑义的。他希望他所宣讲的见解也如两点之间以直线为最短一样毋庸争论,符合常情常理常识,易于接受,广行天下。而一切不同于他、与他的见地背道而驰的讲说,则是偏执、荒谬、愚蠢、不堪一击的。
    他无意惊世骇俗,与众为敌;他无意故作高深,与俗鲜谐;他不认为他的理论知识多么难以接受。
    而另一方面,他的见解是富有创意的、独特的,与凡俗的、随大流的见解不同的。他是
    天才,他是独具慧眼,他必然与众不同。他必然感觉得到庸众的随大流的乃至随主流的见解其实乃无见解的浅薄、廉价、简单、粗糙、人云亦云。而这些浅薄的多数,廉价的认知却要自以为是、人多势众、挟群体以搏哲人,压垮智慧,灭杀高智商。老子能感觉不到这些吗?
    就是说老子不论怎么样强调自然、无为、举重若轻、万物自化,他仍然感觉到了他的见解与俗众间的距离、他的见解的挑战性与已经激起可能激起的反弹力。他提倡虚静无为,提倡得并非不吃力。
    他容易吗?
    随大流的,人畏我畏、人止我止的俗人如享太牢,即如同大吃大喝一样地舒服与懒惰;如登春台,即如同春季登高一样地满足与自得。俗人庸人们啊,你们有多美!
    这两句话虽然文雅,其实很富有嘲弄意味。很有些个众人皆浊而我独清的清高。有点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寂寞,甚至也有点老聃式的无可奈何的冷幽默。
    而这一章对于“我”即立论者老子本人的(淡)泊兮、未孩(不会笑)、傫傫——疲倦而又闲散、愚人之心、沌沌、昏昏、闷闷、顽、鄙、独异于人的形容描绘,则显然带有自嘲与愤慨。
    有什么办法呢?智商高的人从数量上讲肯定少于智商低的人,他们或他一个人常常被智商低的数量多得多的俗人所排揎。独立思考的头脑常常少于别人害怕我也就跟着害怕的怯懦与呆木的头脑,常常反而被糊涂人认为是愚傻顽劣粗鄙犯呆。智者常常能够原谅与包容愚者,而愚者是不能原谅和包容智者的。智者的智,令他们感到的是骚扰、是压迫、是吃饱了撑得慌,是对比了自己的愚,是寒碜自个儿。尤其是小有聪明实际愚蠢得够戗的那种人,他们预感到自己在智者的面前会显得多么矮小寒碜,自命不凡的小文人与小小的自以为是会思想的人,更是视智者为不共戴天,叫做必欲除之而后快。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