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帮助(31)

2025-10-10 评论

    为真理与人众而苦苦思索而承担迷惑与痛苦的心灵,为了历史的前进不惧怕付出代价的真正高尚的心灵,是无法被自我感觉良好的、不求甚解的心灵所容纳所理解的。
    顺着这个思路发展下去,老子也许会捎带出老年间的中国式易卜生主义的色彩。但是毕竟不同,老子的整体学说的圆融与神奇,老子的智慧的涵盖性、辩证性、包容性与东方式的自足与自慰,使老子终于进入了并带领数千年的读者进入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而不会太过于煽情地与众人对立,也不会吐块垒而过分激烈。孔子也提倡怨而不怒,思无邪,况高明如游龙(《史记》上记载的孔子对老子的印象)的李耳大师乎!
    唯唯诺诺与摇头呵斥,相差能有多少呢?善良美好与恶劣丑陋,相差又有多少呢?这个话比较好说一点,所以老子一上来先说这个不争论的话题。西方的说法则是,任何表白都是不必要的,因为对你抱有好意的人,你不必表白;对于你抱有恶意的人,你表白他们也不信。西方还有一种不太严肃负责的一棍棒打死的说法,将一切争论说成是“口水战”。这一辈子我见到过的争论也不少了,仅仅听两方面的讲演,仅仅读两方面的文字,你是什么也得不到的。为争论作结论或暂时作一判断的力量,不在争论之中,而在争论之外。
    但是其后紧接着说,别人畏惧躲避的,你或我也不能不躲着点,这样荒唐的事还方兴未艾呢。
    老子说得现实、实在,明知道争斗的双方“饮水差知等暖寒”(出自钱鍾书诗),却还不得不跟着有所规避,荒其未央哉——这样的荒唐还正来劲呢!
    让我们在此章的最后讨论老子讲述的最初,他是这样开始此章的,只有四个字:“绝学无忧。”
    四个字,神龙见首不见尾,潜龙勿用,见龙在田,潜龙在渊。
    如《史记》上记述的孔子所言,老子的此话像一条龙,神妙莫测,如龙的尚未腾飞。它简约而又含混,另类而又含蓄,惜墨如金,似天机不可泄露。
    我接触过的多数版本以此四字作为此章的开始。也有的将之置于上一章之结束。解释则无大异,认为老子说的是不要去学那些世俗末学,抛弃圣知礼法的学问,也就没有忧愁、忧虑了。
    我宁愿意选择其篇首位置,似更有冲击力与概括力。
    我宁愿选择对之作更多义的解读,文字越是简练说法越是含蓄,解读的空间就会越大,我们把它理解得太简明了,是不是有点辜负老子的文体和用心呢?是不是离众妙之门反而远了呢?
    绝学无忧的第一义,可能如历代所解:学多了世俗一套、儒家一套、人为的矫揉造作一套,更添困惑,更与大道隔着一层了。不学这个才能无忧无愁,才能心明眼亮。
    第二层,未必是学问与信息的毛病,未必是由于学问与信息——你所学到的那些东西的可疑,恰恰是智慧本身就是痛苦的根源。哥白尼的痛苦、伽利略的痛苦,不正是他们的地动说、地圆说吗?如果他们没有这样的知识智慧,他们不也就无忧了吗?
    那么,绝学无忧就是反讽,就是悲哀,就是叹息。绝学方能无忧,智慧只能痛苦,平庸是快乐的源泉,才华是不幸的造孽啊。
    你可以认为上述观点太没有出息,太侏儒化或者犬儒化了。我也可以认为上述的说法是悲愤之论。绝学无忧。书读得越多越蠢。刘项原来不读书。从来名士皆耽酒,自古英雄不读书。后者是扬州一个景点的名联。
    那么绝学无忧就同时成了一个讽刺,一个怪话。本章本来就具有某种怪话色彩。说是从不学习的人最快乐,他绝对不会忧国忧民,不会忧天忧地,不会忧环境忧生态忧弱势忧分配忧教育??
    还可以有一个更“以毒攻毒”的解释:绝学者,绝顶之学也,summit之学也,大道之
    超级感悟体察也。有了这样的学,与天地一体,与日月同辉,与大道共呼吸,还能有什么忧呢?
    如果与上一章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对比,这里的绝似乎不宜做绝顶解。然而谁又能保证,老子在此书中用一个字只能是一个含义呢?绝是断绝,是放弃,是停止,又是绝对,是最高级的形容词、副词。中华文明何等绝妙,汉字构成,何等绝妙!绝是最坏的话,如绝户、坏事做绝;绝又是最高最善的绝顶,巅峰!绝学呀绝学呀,如无绝学,谁能怀疑惟之与阿、善之与恶的区分呢?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