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帮助(48)

2025-10-10 评论

    例如圣人——还不是凡人——认为唯有德者得天下,未必。很少有人认为秦始皇有德,或刘邦比项羽有德,但是他们在打天下坐天下的斗争中胜了。或者认为符合历史发展特别是生产力发展潮流与要求的势力会得天下,也未必。有时候恰恰是开倒车的、阻滞生产力发展进步的势力取得了胜利。有时候大国侵略小国压服小国不费吹灰之力,有时候小国战胜了大国,弱国战胜了强国,落后的武器战胜了先进的武装??
    人就是这样的,没有把握也要干,也要冒险,也要赌一把。春秋战国时期,天下未定,
    从秦始皇到齐桓公、晋灵公??从孟尝君到信陵君、平原君??从管仲到商鞅到韩非、孙武、白起??从武将到谋士,从刺客到说客,从孔子、孟子、墨子到屈原、冯谖,谁不倾心于取天下?
    老子却告诉他们,那是神器,那非人力所能为,吾见其不得已,你干不成!这虽是当头棒喝,却少有因之却步者。
    有什么办法呢?直到今天,仍然有执天下而为之的太多的野心与蛮干。多少大国的兴亡故事令我们深思,多少强人的命运令我们叹息:秦始皇、楚霸王、唐太宗、拿破仑、斯大林??同时,多少英雄故事历史风雷又令我们热血沸腾,心旌摇震??历史英雄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从来同在,参与的热情与旁观的沧桑感从来同在。孰能无过?孰能免祸?心如古井无波是做不到的,天下人总是要过问天下之事,乃至希望去有所作为,建功立业。
    那么既然去不掉参与历史的冲动,至少,去甚、去奢、去泰,掌握分寸,反对极端主义、冒险主义、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再不要在中国在世界出现春秋战国这种群雄争霸、战祸连绵,如鲁迅所讥刺的小民欲作稳奴隶亦不可得的局面了!则是我们阅读老子时获得的应有启发了。
    在去甚、去奢、去泰的忠告中,我们也看到了老子的妥协退让。老子的本来主张是无为与不言,无了为也不言了,还有什么甚、奢、泰?然而老子知道他的无为不言的主张是没有几个人接受的,他同时知道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叫做或行(走在前面)或随(跟在后面)、或歔(暖气)或吹(寒风)、或强(大)或羸(弱)、或载(稳若泰山)或隳(摇摇欲坠),老子是做不到统一它们的;他只能退而求其次,请你悠着点劲,别太偏激太过分了。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以大道辅佐人君的,不能迷信用武力强制(征服)天下。一个君王或侯国用武力强制天下,这种事件必然得到还报,叫做冤冤相报,永无休止。
    部队征战所过之处,田园荒芜,荆棘遍野,生灵涂炭。大的征战之后,必然有凶险的灾荒灾难的年头出现。
    善于征战的人或集团,达到一定的(具体的)目的也就罢了,绝对不可以靠军力逞强称
    霸,耀武扬威。
    动武而达到了某个目的,用不着摆架子,也没有什么架子可以摆。用不着自吹自擂,也没有什么可夸耀的。用不着美滋滋的,也没有什么可臭美的。动武是不得已的选择,不是为了耀武扬威,不可以因之耀武扬威。
    一个人过早地强壮了,也就会迅速走向衰老,太强壮强直了也就背离了大道的谦虚包容与变易,也就该迅速结束——快要完蛋了。
    这一章老子表述了他的反战厌战至少是慎战的观点。他有书生气,有书生论战的意味。他的“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的论述则已经成为了我国家喻户晓的名言。这是经验之谈,这是悯生民之论,这是仁心之说,虽然老子个人对“仁”字不怎么感兴趣。
    老子当然没有实际消灭战争的路线图与实际操作程序。但是他提出不要耀武扬威,不要因胜而膨胀扩张,不要因胜而盛气凌人,要知道战争是不得已的选择,是很遗憾的事情,不能乐此(动武)不疲,则是有识之士应该认识到与应该做到的。否则,只能是盛而衰,胜而败,兴而亡,强极而垮台。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