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帮助(84)

2025-10-10 评论

    世界就是这样的,有原理,有原本,有始初,有永恒的本体:道;有发展、成长、成熟、成型、存在与发育的必需因素:德;有存在的体现、形状与声音、实在的而不是虚幻的性质:物或器;有运动的动力、趋势、能量:势。这四者是不能分割的。
    认识与强调世界的同一性、整体性、融合性,这是古代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思路。谚云: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样的谚语只有中国有,因为中国式的思路认为医国医乱与医人医病的道、德、物、势是相通的。古代国人还喜欢通过例如观察竹子研究书法,通过观察禽兽研习武功,通过观察自然界研习哲学、美学、伦理、兵法直至文章做法。《文心雕龙》中举证的最大的模范文本,正是大自然。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屋建瓴却又不符合形式逻辑的演绎规则的推论,也只有中国有。外国人则更倾向于强调区别,倾向于择清楚某人某事的独特性。
    其实事物既有它们的共同性,也有它们各自的独特性。二者缺一不可。
    在这里,老子再次论述了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大德,再次与寻主论、与lord论拉开了距离。其实大自然就是这样的。以母鸡孵蛋为例,作一个不无牵强的比喻,胚胎与整个鸡蛋的成分比例与构成是道,蛋白蛋黄是德,母鸡的体温与耐心孵化是势,而雏鸡的身体是物与器。母鸡对于雏鸡,从来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母鸡对于雏鸡恩重于山,但雏鸡一旦长大,便与母鸡告别。为什么一只老母鸡都具有的玄德,对于人来说却是这样困难呢?
    这恰恰是由于人的自作聪明——自以为是——自我膨胀。人的万物之灵的地位使人产生了主观性、目的性、计划性、优越感、自足感,产生了贪欲、权欲、物欲、占有欲、收藏欲直到破坏欲,产生了计谋产生了一切未必全部是积极的与真正有价值有利益的东西。人为什么不多想想大自然,想想“天何言哉”,想想大江大河大海是怎样运作怎样“行事”的。人啊,你应该学习大自然,与大自然保持一致呀!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天下的初始也就是天下的母亲——本原。知道了天下的母亲——本原,也就知道了万物,即天下之母的孩子们。知道了这些林林总总的万物,即母亲的孩子们,仍然要回到天下的母亲——本原那边,坚守母亲的大道。于是,到死也不会发生危险、错误了。
    塞上感觉的进出口,关闭感觉的门户,生命与大道就永远不会枯竭了。打开你的感官,为满足你的感官的需要而行事,你也就永远不可救药了。
    能看见细小的东西才是明,能保持住低调与柔弱的姿态才是坚强。能够明白这样的事理,用得道者的光明来照亮万物,不给自身造成损害或者灾难,这就是保持了、掌握了那种可持续的永恒的大道。
    这可以算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原道旨主义”、“原婴儿主义”。它认定本原=本真=原生态=本质=大道。因此,它不相信并高度怀疑和否定文化、历史与发展、进步的观念,推崇向后看,要求回到本初状态即本真状态,从个体来说就是回到婴儿状态。
    盖一切理想信念包括老子心目中的大道,在提到世人面前以后,最好的情况、受欢迎与被认同的情况下,面临着两方面的发展可能。一个是理念的被接受,被传播,发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与威力;另一个是接受者同时也是实践者,而实践者必然同时是改变者修正者。人们无法不倾听实践的声音,也无法不受自身即受众的文化、经验与水准的限制与影响。原有的理想与信念能够指导接受与实践的过程,是一个方面。同时,接受与实践的过程必然地自然而然地在修正着、调整着、一定程度上改变着认识,改变着你原来的理想与信念,这是事物的另一个极重要的方面,这也是完全无法避免的。理念与生活永远有一个相冲突、相磨合、相作用、相改变的互动过程。表面上看,明显的是理念改变着生活,例如五四运动所宣扬的民主、科学新文化改变了古老的封建大国。更深一步看,是中国的文化、生活、历史与人民的革命改变着新文化的诸种理念,一种宗教被接受的历史也是如此。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