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公也去送了,他以为文影走有他的责任。如果他当年不做老板,只老老实实当一生伙计,文影就可以屏到底了。火车开了,“甫志高”先走了,他还要上夜班。端丽陪着步履蹒跚的公公慢慢走出站台。默默走了一段,怆然说道:
“都怪我作了孽,带累了你们。”
“爹爹,你不要说这个话,我们都享过你很多福。”
公公不响。
“爹爹,你别忒担心了。文影很娇,没出过门,想得很骇人。也许真到了那里也不过如此。”
“文影是很娇,我们家三个孩子都不中用啊!”公公说。
端丽以为自己说话造次,公公生气了,不敢再作声。公公却又道:
“端丽,我看你这两年倒有些锻炼出来了。我这几个孩子不知怎么,一个也不象我。许是我的钱害了他们,他们什么都不会,只会花钞票。解放前,我有个工商界的老朋友,把钱都拿到浙江家乡去建设,铺路造桥,开学堂,造工厂,加上被乡下人敲竹杠,一百万美金用的精光。我们笑他憨,他说钞票留给子孙才是憨。果然还是他有远见。”
端丽不知该怎么答腔,不响。
“幸亏是新社会,每个人总有口饭吃。无能就无能,罢了!只愿他们老老实实,平平安安,我也闭眼睛了。”公公凄楚地说。
“是呀,只求大家都太太平平。”端丽轻声附和。
五
庆庆要进幼儿园了,就要离开端丽的家了,全家都有些恋恋不舍。多多不再提起为他所受的委屈:炎炎夏日,自己的汗来不及干,却要给他扇风哄他入睡,他却偏偏不睡。她手扇酸了,最后是声泪俱下。她抱着庆庆上街走了一圈,用难得的一点零用钱给他买了根雪糕。来来对庆庆撕坏他邮票的罪行,重新采取了既往不咎的宽大态度,并且画了好几艘航空母舰送给他。咪咪本来就和他很好,但曾经因他用手捞菜吃,打了他的手心,于是就老问他:“庆庆,你恨我吧?”连老是叨叨庆庆太难弄的文耀都赏了他几句好话:“这孩子还是很乖的,不爱哭,不哭的孩子好。”最后的几天里,大家都抢着给庆庆穿衣,喂饭,抢着抱他。庆庆是个很有感情的小孩,经过这两年的共同生活,已经完全站在端丽他们的立场上了。有野小鬼来闹事,他会简洁而严正地指责:“坏!”家里带来水果,他会送到端丽嘴边说:“娘娘吃。”多多发脾气,他会和咪咪一起害怕,一声不吭,悄悄进,悄悄出。离开的那天,他居然抱着端丽的脖子放声大哭起来,哭得端丽心里酸溜溜的,好一阵难过。他走后,有很长一段日子,不习惯,心里总是空空落落。买菜回家,她常常下意识地弯腰去寻牛奶;烧饭时常常把锅倾斜一点,使低处的饭能烂一些可供庆庆吃;坐着缝东西,她又会莫名其妙地一惊,以为庆庆睡醒了在哭。逢到这种时候,她就感到又好笑又不解。
自己有了三个孩子,却从没在孩子身上尝到这么多滋味,甜酸苦辣,味味俱全。她的孩子跟着奶妈长大,不跟她吃,不跟她睡,只要奶妈,不要她。她以为很正常,并不见怪,三个孩子是跟着奶妈长的,自然同她亲,跟自己疏了。
庆庆走了一个月,端丽才发现更实际的一块空白,每月突然少了近二十元收入。她不得不去找金花阿姨,请她再找一个孩子。去之前,她想到屡次麻烦人家,很不过意,买了一盒水果蛋糕带了去。金花阿姨一口答应帮她找人家,却死也不肯收蛋糕,连连说:“罪过!罪过!”要说过去她对端丽家的窘迫还有些怀疑,以为他们是“真人不露相”,哭穷;而如今,她是真相信了。她说:“象你这样的盘房小姐,少奶奶,居然帮人家领小孩,必定是山穷水尽了。”过了两天,金花阿姨来了,并没带来确切的回音,却带来了一斤三两毛线。
“张家媳妇,”她总是这么称端丽,“你会织绒线衫吧?”
“绒线倒是会的,不过不一定拿得出去。”
“不要客气,不要客气。有个老太太想织件,只要暖热,不要好看。送出去织吧,全是机器摇,可惜了好绒线,想找人手织。”
“我试试看好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王安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