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种红菱下种藕(34)

2025-10-10 评论

    汽车上了柯华公路,卖票人关上门,开始售票。都是半熟的乡人,所以并不一个一个盯着,后面的自往前面递钱,前面的,则往后面递找头,票呢,多半是不要的,有要的,就向他讨。票价是,柯桥两元,绍兴四元。接了钱,摊平,理齐,一折二叠好,往脖颈上的一个旧军用挎包里一放。秧宝宝将鞋盒放稳在膝盖上,空出手,从钱包里挖出两块钱硬币,旁边的“抄书郎”立即接过去,往前传去,嘴里喊一声:柯桥。秧宝宝却发现“抄书郎”自己并没有买票。秧宝宝等着他再往前递钱,可他再没有动,而是低下头,用手撑着下巴,打起瞌睡来。卖票人最后叫一声:都买过了?大家应声道:买了!秧宝宝再看“抄书郎”,他一动不动,好像已经睡着了。秧宝宝等了一会儿,还是不放心,又转脸看他。不科他忽然笑了一下说:看什么看?秧宝宝转回头,心别别跳着,暗暗骂:怕你,抄书郎!
    中巴一路亭了无数次,下去的少,上来的多。上来的除去人,还有货,大包小包的布匹。一看便是零售商,到轻纺城送货。很快,中巴里挤得满满登登。座位是谈不上了,勉强可插下脚去罢了。有几个包裹,还一直扛在卖票人的肩头上。每一停车,上人或者下人,都需里外上下地周折一番。于是,车程便拉长了。抄书郎一直没买票。他低头瞌睡一阵,然后,瞌睡醒了,坐直身子,从口袋里摸出香烟点着,一边左右转头在车厢里找寻。果然被他找出来一个熟人,两人搭上话,互问去哪里,做什么,近况又如何。此时,车厢里喧嚷得很,四面八方都在联络,说话,说的多是年成和生意。说着说着,就说到一处去了。有时一人说,众人和,有时则众人问,一人答。说到中途,照例出来一个故事家,一个人独讲。讲的是一个兰亭人,千方百计要在轻纺城里租一个摊位。其时正是三年前,轻纺城最最火爆的时候,哪里有现在的摊位等你从兰亭过来租呢?只有从别人手中转租。可是你们要晓得,转租的租金就不是原价了,又是在那样紧俏的当口,总要贵上一成,或者两成,甚至三成。转租呢,也不止是过一只手,有时要过两只手,甚至三只手。这个兰亭人运气特别好,他中了个大彩,他转租的这个摊位,已经过了五只手――听到此处,车内的人都发出一声感慨,“轰”的一声――等他终于租定了摊位,买了帐簿,电子计算机,放钱的银箱,进来布料,坐好,轻纺城的市面就转了。布卖不脱手,摊位赚不回来,纷纷关门大吉,三钱不值两钱地出手。独独他一家,放鞭炮,开市!故事到此戛然而止,有反应慢的,就问:怎么会呢?这就不用故事家来说话了,七八张嘴一起回答他:怎么不会?人人开店,谁来买东西?
    说着故事,就到柯桥。单是柯桥,就停几停。轻纺城的先下,连货带人,车内就空了不少。然后,又停一停。秧宝宝大声问,人民医院哪里下?那车主也不知听没听清,回答说:下一站!于是,再坐一站。这一站下的人就多了,抄书郎也是这里下。秧宝宝紧跟他后面,看他不会最后再买票,可是没有。他和俩车主很热络地道了再见,坦然走下车来。车空了大半,卖票的站在门口,喊着:绍兴,绍兴!一路开了过去。秧宝宝定定地看着抄书郎的背影,看他一步一步走远,忽然撒腿追上去,大声喊:抄书郎,逃票!抄书郎也不知是听不见,还是装做听不见,并没有回头,斜穿过马路,走进了人流。
    柯桥说是镇,看上去却像个中型城市。以往的水道填平了大半,变成北方城市那样的宽展的街道,车水马龙。高楼错落,张着巨大的广告牌。人特别的多,熙来攘往。秧宝宝站在街沿,茫然看着眼前的车和人,不知该向何处拔脚。太阳高了,直晒下来,再从柏油路面反射上去。汗从秧宝宝的脸颊流下来,遮阳帽戴在了纸盒上。这样的热,小鸡都孵得出来。但秧宝宝终究是秧宝宝,她很快就镇定下来,了解了自己的所站位置。这是一个路口,车辆汇集,无数中巴在这里下空了人,再喊着:绍兴绍兴,或者杭州杭州,载了客过去。秧宝宝决定了,要从这里再搭车回华舍,当然,是要过到街的对面。接下来,她就要着手问路,如何能去人民医院。路上的人都是行色匆匆,又见是一个小孩子问路,并不当真,停都不停下。秧宝宝只得追着问,回答过来的也是含糊不清,听不出个所以。或者,马马虎虎地一指,秧宝宝自然信不得。只有一个女人停下来,认真听秧宝宝话,却又是个外地人,自己辩不清方向的。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王安忆